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人才评价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对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至关重要。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着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推动确立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人才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开始形成。
“破”字当头,拆樊篱以归本真。“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直指人才评价沉疴积弊,为“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指明了根本方向。各部委雷霆行动,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发文强力清理“四唯”,教育部深化高校“放管服”改革,大幅下放职称评审、薪酬分配权限;人社部取消434项职业资格,破除人才流动壁垒。一线科研人员感受真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材料精简超30%,青年学者得以从“填表专家”回归研究专家本位。这场自上而下的制度性松绑,让创新引擎卸下了冗余负荷。
“立”在其中,树新标以引活水。破旧立新,关键在立住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标尺。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为“立新标”构建四梁八柱。各地闻令而动,亮出因地制宜的探索。青海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将“破四唯”和“立新标”贯穿人才评价全过程:出台《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23个职称改革实施方案和32个评价标准,为各类人才畅通上升渠道;在评价机制上,创新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不唯学历拼能力、不数年头论业绩、论文不是硬杠杠、奖项成为加分项的评价方式;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将所有系列职称等级设到正高级,增设特色专业,建立职业资格与职称互认机制等;推行基层人才职称评聘“地方粮票”,聚焦基层人才发展难题,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评聘机制,让基层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诸如此类的实践屡见不鲜:上海在基础研究领域推行“里程碑式”考核,宽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深圳面向技术攻关人才创设“揭榜挂帅”评价法,以成果落地论英雄;东北某高校试点教师分类评价,教学型教授凭一堂“金课”亦可登顶。评价维度从单一走向多元,创新激情走向奔涌——“破四唯”并非否定学术价值,而是让论文回归知识载体本质,让人才在不同赛道闪光,基础研究、技术攻坚、成果转化、教书育人,皆可通向星辰大海。
新题待解,再校准以应未来。转型之路亦存挑战,某些领域“新四唯”隐现——过度依赖专利数量、项目经费、人才帽子等量化指标;“破”后所“立”的新标准,在实操中仍存模糊地带,部分单位陷入“不会评”困境;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体系尚未成熟,制约“纸变钱”步伐。评价权下放后,用人单位能否接得住、用得好,能否杜绝“人情评价”“圈子文化”,呼唤评价监督机制与专业评价能力建设的同步跟进。
校准人才评价“指挥棒”,是一场永不停步的攀登。展望“十五五”,改革需向深水区坚定迈进。要做精分类评价“刻度尺”,针对前沿探索、卡脖子攻关、哲学社科等不同领域,细化反映其规律的核心指标;完善多元主体“共评制”,引入市场用户、第三方机构参与应用型人才评价,让创新价值由市场“投票”;构建数字化“云评价”平台,探索基于大数据的长周期、多维度人才画像,减轻填表负担,提升科学性;筑牢责任伦理“防火墙”,强化评价全流程监督与回溯问责,确保风清气正。
五载推陈出新,人才创新活力如春潮涌动。当评价标尺真正量出人才的创新贡献与实践价值,当科学家得以心无旁骛“仰望星空”,工程师能专注致用、脚踏实地,人才强国建设基石必将坚如磐石。“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评价革新的号角正洪亮吹响,人才发展新生态积极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