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公务员局消息,2026年度国考要求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198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出生),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1981年10月以后出生)。另据10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四川、浙江、广东等多地将部分事业单位报考年龄放宽,有的岗位要求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学历放宽到41周岁及以下。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用人单位将“35岁以下”作为一项招聘门槛,由于超龄,很多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求职者被拒之门外。这道屏障的形成,背后是用人单位的诸多考量:降低用人成本、偏好易于管理的年轻员工、担心女职工生育后偏重家庭等。“35岁门槛”无疑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许多经验丰富的求职者,因年龄限制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是社会的损失。
值得庆幸的是,这一不合理现象已引起重视,并逐步得到改善。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消除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为打破不合理就业年龄限制提供了政策支撑。而多地事业单位率先放宽报考年龄,无疑是对政策的积极响应,也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树立了榜样。
不过,打破35岁招聘门槛,还需要制度层面持续探索。例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招聘年龄限制纳入监管;继续推动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具有标杆意义的单位放宽报考年龄,从而带动更多改变。从长远看,需营造尊重人才、重视经验的氛围,推动用人单位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体系,在招聘、考核和晋升中更看重个体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唯有如此,就业市场才能更加公平和包容,社会发展的活力才能充分涌流。
考编打破“35岁上限”开了个好头。期待更多地方、更多行业行动起来,让更多有能力、有梦想的人发挥所长,在时代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