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过紧日子看似是在自己的“钱袋子”上做“减法”,实际是在老百姓的幸福感上做“加法”,体现的是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执政智慧。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业,降低公务活动成本”等内容,引发广泛关注。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为什么要提倡带头过紧日子?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为的正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二者犹如鸟之两翼,相辅相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形成了以《条例》为主干、由各方面专门配套规章制度共同构成的反浪费制度体系,有效遏制各种浪费行为,党风政风社风焕然一新。同时要看到,个别党政机关仍存在花钱大手大脚,将真金白银投入“面子工程”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新修《条例》提出压缩非必要开支,严控“三公”经费,反对“面子工程”,本质上是将有限的财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保基础运转的情况下,政府只花必要的钱,不花超标的钱,腾出来的钱则用于保民生、促发展。因此,紧日子的“紧”是国家带头厉行节约的紧,宽的是人民想要过上美好生活的心,留的是经济社会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空间。
正如老百姓过日子讲究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才能在有限的财力中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保障民生来看,没有比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要紧的事情。而老百姓的幸福指数高不高,很大一方面取决于是否能够体验到完善的基础设施,能不能享受到可感可及的公共服务,急难愁盼问题能否得到及时满意的解决,方方面面都需要财力打底。相比大手大脚、肆意挥霍,党政机关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相当于增加了民生资金的有效供给,若能将真金白银集中投向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无疑会让老百姓日子过得更有底气、更没负担。在甘肃省定西市,当地政府压缩行政开支,用省下来的钱实施农村供水项目15项,让当地122万农村群众用上了放心水。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乡村振兴领域依然有很多大事难事要办,对每一泓源头活水的流入都有着迫切需求,亟待涓涓细流汇成海,让农民群众更多分享发展成果。从这个意义来说,政府过紧日子看似是在自己的“钱袋子”上做“减法”,实际是在老百姓的幸福感上做“加法”,体现的是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执政智慧。
从产业发展而言,过紧日子是党政机关着眼于长远发展的表现。当前各地发展经济存在一定压力,用于产业发展的资源要素相对有限,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于引入优质、适配的产业有着现实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党政机关如果不善规划、寅吃卯粮,将资金花在非必要、非刚性支出上,很容易透支未来,在开发重点生产领域、打造新兴产业时陷入被动。因此,政府刀刃向内进行作风改革,不仅事关打造廉洁奉公的政府形象、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也是在有意识地为未来发展留白,为更好的发展机会预留空间。今年上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严控“三公”经费,政府日常运转类支出下降13.39%,通过精准扶持特色农业,全县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6.7%。一增一减之间,折射出当地从紧日子中过出好日子的理念之变。这也启示我们,压减经费不是为了少作为甚至不作为,而是要以有限财力激发更大效能,为经济社会迈向更高层次发展拓展空间。
回过头看,在过好日子时能够不忘过紧日子,恰恰是我们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勤俭节约的美德,这在当今社会尤为珍贵。遥望历史,不管是毛主席提出的“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还是共产党人翻雪山过草地,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凝聚起改天换地的力量,都离不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的内在支撑。如今,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有些党员干部对于勤俭节约的理解开始发生变化,在工作场合比谁排场大、比谁更阔气,追求“显绩”,忽略“潜绩”,甚至损害干群关系。殊不知,对政府而言,老百姓的口碑才是最光鲜的“门面”、最大的政绩。前不久,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政府大院“寒碜”的门面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当地工作人员回应,门面虽旧,但满足正常的办公标准。此言一出,网友纷纷点赞政府工作作风务实节俭。由此可见,政府机关低调务实过紧日子,舍去的是花里胡哨的排面,换来的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认可。
当然,过紧日子不是没苦硬吃,目的是将政府开支调整到科学合理的范畴,对有限财力进行优化配置。对地方政府来说,应当建立科学的预算制度,在保障干部的合理收入、待遇基础上,科学压减非必要开支、非刚性支出,坚持激励与约束并举。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围绕“三公”经费、人均水电等压缩名目细化评价指标,并将各部门缩减经费的结果与下一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对成效好的部门倾斜支持,对成效差的核减预算,有效激励干部自觉遵守制度。此外,要善于运用科技手段,通过信息共享提高行政效能。比如,财政部建立全国资产调剂共享平台,为需求单位跨壁垒调剂资产提供操作平台,目前累计完成200余台(套)资产调剂,节约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实现了资产梯度使用和物尽其用。
总之,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党政机关带头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跟上时代潮流,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为紧日子攒劲,努力把好日子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