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名启动。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年龄门槛的突破:2026年度公务员考试的年龄上限将一破陈规,报考者年龄上限从35岁,提高到38岁;应届硕士、博士,从40岁提高到43岁。
国考打破“35岁门槛”,其意义不止于拓宽招录口径。它延展了体制内对人才的吸纳渠道,打破了职场年龄歧视的痼疾,对社会就业焦虑进行了一次温暖的回应。作为中国人才选拔的标杆,国考招录政策的这一重大变化具有全国性的风向标意义。
打破35岁门槛,是对人才价值的重新认识。35岁上下本是职场“黄金期”、活力“迸发期”,兼具经验积累与实干能力,国考的适时调整可以让更多有历练、懂实务的人才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既为公务员队伍注入多元活力,也彰显了“以能力论英雄”的用人导向。
近年来,“35岁”宛如一道无形的高墙,横亘于许多职场人的发展通路中。考公路上,超龄者只能望公告兴叹;企业招聘中,“35岁以下”常成为隐性门槛。这种“唯年龄论”催生了较为普遍的职场焦虑,让不少人陷入“未老先忧”的困境。“35岁危机”由此成为社会痛点和全国两会上的热议焦点。
国家招录机关放宽年龄限制,向整个就业市场传递一个清晰信号:年龄不应成为人才能力的“封印”。随着这一价值导向的传递,很多用人单位可能会重新审视过去沿袭的年龄标准,更具包容性的新就业生态,或以此为起点逐步推开。
打破“35岁门槛”,是民心所盼与发展所需的同频共振。从民心看,打破年龄限制回应了无数求职者的诉求,让“35+”群体看到希望;从发展看,基层治理、专业技术等岗位急需经验型人才支撑;从趋势看,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延长职业生命周期已是必然。
还应看到,破旧立新,绝非单凭一纸公告就能毕其功于一役。打破一道有形的年龄门槛或许只需政令更新,但消除社会观念中无形的年龄歧视“坚冰”,则需全社会持久努力。各类用人单位应当摒弃片面错误的“年龄滤镜”,政策应当强化平等就业保障,社会应当提升人才评价认知。唯有从认识到行动全面发力,才能让公平就业的阳光照进每个求职者心里。
“年龄适当放宽对企业用工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这扇门的开启盼了太久,期待更多领域能打破年龄迷思”“适当放宽考公年龄限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意味着社会珍视每个人的潜在价值……”很多人的心声背后,其实包含着这样一个朴素认识和真挚期盼:年龄不应成为才华的枷锁,为更多人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就是在为整个社会注入人才涌流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