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抄来的公文怎能服“水土”?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8 08:38 作者:陈艳

近期,多地向公文抄袭“亮剑”,再度撕开了部分地区基层治理的“遮羞布”。从学习会到研讨会,再到领导讲话精准部署,层层递进的举措,彰显整治公文抄袭的坚定决心。

政府公文是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代表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连着民心。然而,近年来,公文抄袭在各地屡有发生。比如,西部某省的森林防火规划,直接照搬他省数据,连异地乡镇名称都没改,上演“甲地指导乙地”的乌龙;有的单位连续3年工作总结,只换年份不改内容;有的地方的整改方案除个别地名人名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简单的复制粘贴,看似高效,实则让政策脱离实际,反而让基层干部群众干着急。这样的“文字游戏”,怎能解决实际难题?

公文抄袭看似是文字问题,实则是作风顽疾,暴露出有些地方和部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那些把“抄模板、拼材料”当工作技巧的干部,其实是懒得下基层调研,懒得思考实际问题,只想用“文字游戏”应付差事。此外,有些地方把材料好不好、数据漂不漂亮作为评价干部的依据。为了迎合上级的考核,这些地方的干部就把力气花在“改数据、装材料”上,用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

多地整治公文抄袭的行动说明:群众要的不是办公室里的抄袭之作,而是“带露珠、沾泥土”的文件。比如,浙江“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关政策文件聚焦“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村容提升”等具体事项,甚至细化到每户设置分类垃圾桶上。这样的公文,没有华丽辞藻,却能让群众看明白。这才是公文该有的样子。

公文的“泥土味”,本质是干部的作风实。那些愿意俯下身子、走进车间地头的干部,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力度的公文;懒得调研、敷衍了事的干部,只会制造空洞的文件。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强调公文写作要先调研后动笔,以确保公文等各类材料质量、避免形式主义。同时,砍掉不必要的流程,倡导正向激励,才能铲除公文抄袭的滋生土壤,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公文写作从来没有捷径,唯有俯下身子调研、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写出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公文。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