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下旬,青海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全省83家重点企事业单位,携839个优质岗位,“组团式”赴北京、长春、武汉、成都、西安、兰州等地,引进2023年高校毕业的急需紧缺人才,涉及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农业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多个重点领域。
化“单兵作战”为“组团作战”,变“就地等才”为“上门请才”。开展“组团式”引才活动,是青海破解高层次人才短缺难题、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是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优势的重要举措。
12天的引才路,跨越8000多公里6个城市,举办6场专场引才活动,共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20余所高校6000余名学生参加,对接洽谈5047人,现场签订协议196人。签订协议人员中,博士11人、硕士158人、本科27人;青海籍113人、外省籍83人。
“此次活动非常成功,前来应聘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比我们单独出去要好很多。对于促进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化人才交流与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赵伟东表示,公司共收到近百份简历,当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
为引得更多“金凤凰”来青就业创业,各地各单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对接省外高校,主动联系急需紧缺人才,全力推进引才工作取得实效。引才活动开始前,青海大学便奔赴天津、山东、四川等地开展人才招聘工作,与16名水利水电、土木工程等急需紧缺专业博士达成就业意向。西宁市充分发挥驻京人才工作联络站、援青干部人才联络站作用,主动对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资源,深入开展自主引才活动,对接洽谈硕士研究生、本科生63人,达成一批入职意愿。海西州主动对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大学等高校,发放海西州特殊引才政策大礼包,开展一对一精准引才,现场签订协议20余人。省卫生健康委组织8家省级医疗卫生机构赴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开展分场招聘活动,对接洽谈140余人。
“这远不只是一场招聘会。”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马鸣龙看来,赴外引才的效果不仅体现在企业现场收到不错的简历、吸引到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更在于通过组织层面搭建引才平台,帮助企业与地方、高校建立的有效对接机制,为今后持续开展引才工作打破了壁垒、拓宽了渠道。
早在去年10月,青海就启动了2023年校园引才工作,综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引才与分头引才相结合、赴省外引才与省内先行对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校园引才系列活动。
引才聚才的背后,是扎实而具体的精准服务,是青海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政策留人、环境留人的务实之举。近年来,青海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实施“青海学者”、“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等9项人才计划,建立“不看时间看业绩”考核管理评价办法,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与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聚焦住房保障、配偶安排、子女入学等制定相应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之前对青海不是太了解,后来去青海旅游,感到人文环境和发展前景都很好,也很适合居住。青海‘昆仑英才’行动计划支持政策力度非常大,更加坚定了我选择青海、留在青海的信心和决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祯妮是土生土长的宁夏人,聆听引才宣讲后,感受到青海招贤纳士的满满诚意,现场与青海民族大学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
这场跨越数千里的招才引智,实际上也是一场地方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不仅吸引青海籍学子返乡发展,不少省外优秀学子也有意向将青海作为人生新旅程的第一站。
4月25日,引才活动在兰州圆满收官。“引才只是第一步,后续我们还将继续聚焦重点产业需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赴全国重点地区和高校招才引智。同时,在搭建人才施展才华平台上下功夫,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青海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