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人社厅发挥职能优势,创新人才综合管理服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了有力专技人才支撑。截至目前,湖南专技人才总量约355万人,其中两院院士10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9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0人。设立博士后站点314个,其中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4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8个。
“一张图”总引领,建强人才工作体系。高规格成立厅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定期召开会议,重点研究涉及人才工作的重大事项。审议通过《畅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10条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县以下事业单位建立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的意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重大政策文件。全要素考核,将重点人才工作纳入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下达给各市州政府的《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纳入省厅印发给市州人社局的《市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点工作综合评估方案》,按月调度,按季通报,年底全面考核。搭建湖南“人社云”宣传矩阵,覆盖省市县三级人社部门,重点围绕人才工作思想理论和战略部署、人才发展和人才服务创新政策、专家人才先进典型、人才工作经验成效等方面,建立宣传联动、舆情联处、资源联享“三项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工作信息的传播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助力营造“才栖湖南、智汇潇湘”“求贤若渴、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
“一盘棋”促协同,凝聚人才工作合力。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和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要求,不折不扣完成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引进产业科创人才”项目,由省委人才办交办、人社厅具体承办,三年来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引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创人才342人,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2人、院士7人,有效优化企业高层次人才结构,给产业技术革新和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湖南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端人才支撑。积极争取省财政厅支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去年9月印发的《湖南省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对企业新设立且经认定批准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财政给予每家一次性3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支持。对企业引进的进站全职博士后,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20万元经费资助,资助期限2年。”制定《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对167项任务中由人社部门承担的90项任务,列出清单,明确措施,压实责任。创新实施“湘土有才”创业兴业能力提升行动,培训资金从创业训练营项目中列支,对省内有创业基础或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大学生进行调训,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直接认定农民职称乡村农艺师,并建立创业兴业服务联盟,给予创业兴业系列帮扶。
“一条链”增动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到“一链一策”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去年6月,省人社厅联合省工信厅出台《人才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围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支持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贯通企业技能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单列政府津贴人才计划指标等十个方面,提出一揽子支持措施,增强企业内生发展动力稳住市场主体保就业。育优企业博士后科研平台。优化服务方式,变被动审批为主动培育,深入企业做好需求对接,创造条件指导中小企业孵化设立博士后科研站点。去年成功推荐湖南星邦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中航飞机起落架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探索产业人才评价新通道。聚焦工业新兴优势产业、地方传统特色产业等6大领域10个专业,探索开展“湘产专场”高级职称专场评审,为企业提供精准人才评价服务。比如专门开设新职业数字产业专场评审,实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行业高级职称“零”的突破;开展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新业态网络文学专场职称评审,在全国首开先河,助推园区影视、动漫等产业发展;设置长株潭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人才高级工程师轮值评审,在株洲市开展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产业高级职称专场评审,实现“人才申报职称、职称促进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