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山东省潍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信访大厅里总是熙熙攘攘,大屏幕“周三约访”排期表上列明了分管院领导职务及约访案件类型。这一天,是潍坊中院每周解决信访“疑难杂症”的“专家日”。
为何要下这番功夫?
翻阅信访台账清晰可见:有的案件因客观条件变化错过最佳处理期;有的纠纷在诉讼、上访中慢慢变成了“死结”;有的诉求涉及多个部门却无人牵头,时间一长,群众的耐心被磨成了怨气。
“司法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矛盾纠纷之所以不断升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不够顺畅,反映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回应,错过了最佳化解时机。”潍坊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成涛对此高度重视。2024年2月,潍坊中院党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知道就办”工作理念——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让法院“知道”的时间再早一点;建立群众诉求“线索受理—知道就办—跟踪督办—结果反馈”全周期闭环管理机制,让“能办”的人再靠前一步。
破解“知道难”——让声音“进得来、有人理”
过去,有的基层法院12368热线由书记员兼管,存在漏接来电、多头接办等问题。群众诉求反映渠道不畅,法院办理程序也繁琐。
针对这些问题,2024年8月起,潍坊中院按照“一号通办、统一受理、分类处置、分级负责、限时办结、一办到底”的原则,对全市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归并办理、统一运行。对群众反映的情况实行“登记制”,能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经研究确定答复意见后,由原座席人员回拨电话答复;需转办的,采取在线派发工单的方式办理;对已办结工单及时跟踪回访,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热线归并后,平均每天接听来电700余通,接通率为100%。目前,共发放转办函1300多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潍坊中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赵明海介绍。
同时,潍坊中院推行院领导“周三约访”,在做实有信必复、执行信访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建立群众诉求全周期闭环管理机制。
从“热线随时答”到“领导当面办”,潍坊中院用这两条线织密“诉求入口”,让群众“说得出口、找得到人、收得到回响”。
破解“办成难”——不等不靠不绕弯
法院职责内的事,有时卡在“流程多、推进慢”的环节里。“知道就办”的关键,就在于把“自家事”的办理链条拧得更紧:谁接手、怎么办、何时结,全程留痕、全程督办。
2024年7月10日,江苏某机电公司向潍坊中院反映,其以2260余万元价格竞得潍坊市寒亭区人民法院公开拍卖的潍坊某机械公司抵押财产,办结过户手续后,因未清场,该机电公司迟迟未能进场动工。了解到该情况后,潍坊中院当即确定执行局为责任部门,时任执行局副局长周建明为具体责任人。
周建明带领团队第一时间到寒亭区法院了解案件来龙去脉,并多次带领团队到现场寻找解决之策,组织寒亭区法院、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等进行会商。最终敲定了分阶段清场腾退的执行方案,平衡兼顾了各方利益。
历经60余天,累计300余名干警强力攻坚,100余台大型设备被成功清运,500余吨危化品得到妥善处理,23526平方米土地及地上附着物腾退完毕……如今,园区内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回访时,江苏某机电公司负责人感慨道:“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潍坊法院的负责、高效,就凭这一点,在这里投资,我们放心!”
企业的信心源于潍坊中院给“自家事”立下的“硬规矩”:对审判、执行等法院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实行“承办部门首责﹢领导督办”机制。从各种渠道得知的群众诉求,都会同步推送至各责任部门和各法院,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破解“协同难”——联手“破局”
现实中,不少群众的诉求卡在法院与其他部门的职责缝隙里,成了典型的“协同难”。
而“知道就办”理念的智慧,正在于对企业、群众反映的问题,只要“知道”就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及时帮助和高效服务,一办到底。对于涉及政府部门的案件,利用府院联动机制打破壁垒,让群众的困难有人接、有人盯、有人结。
潍坊市奎文区某小区的居民对此感受最深。2020年,某建设集团承包的“安居工程”项目第三期工程因开发企业经营不善,进入停摆状态,该安置项目房产土地也被多轮查封。2024年年初,奎文区某村委会向潍坊中院提起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主张对某建设集团申请执行的涉该村安置项目部分房屋排除执行。在调解过程中,法官了解到该项目被列入了政府“保交房”项目,奎文区政府对此成立了工作专班,便积极与其协商对接。
潍坊中院研究后多次召集基层法院,并协调住建部门、街道办事处等开展联动协商,指导20个班组全部签署和解协议,十余件司法查封依法解除,推动项目于2024年9月成功复工。2025年6月,伴随着热闹的锣鼓声,该安置项目选房工作正式启动。
从“各扫门前雪”到“众人拾柴火焰高”,“协同难”的破解之道,藏在“知道就办”理念的协同逻辑里:法院不仅要“知道”群众的难,更要主动“牵线”让相关部门一起办。当跨界的“堵点”变成联动的“支点”,群众诉求自然不再卡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