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娘,您光伏补助的钱到账没?”近日,河南省兰考县红庙镇李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周正一一边仔细翻着政策落实本,一边亲切询问。这一幕,是兰考县驻村工作的寻常缩影。
近些年来,兰考县创新推行驻村干部政策落实一本账、每天早起一小时、帮扶一个主导产业、每年争创一颗星、健全一约五会的“五个一”工作法,明任务、压担子,让广大驻村党员骨干干有方向、抓有目标。
夏武营村是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有蔬菜种植的传统。然而,品种少、销路窄一度是村民们的心病。“俺种的菜品质没的说,可有时候压手里,真让人头疼!”种植大户张发田在村民大会上的话,戳中了许多菜农的痛点。
群众的愁心事,就是驻村工作的切入点。为解决品种单一、渠道不畅等问题,县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利用部门优势,邀请省市科研院校专家来村开展农技知识培训,推广优质品种。
为打通销路,村“两委”干部与商超签订直供协议,开通兰考—北京新发地农产品直通车,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投入90万元建成保鲜冷库,构建“种植+冷藏+销售”的全链条模式。如今,夏武营村年产蔬菜超24万吨,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达到23.7万元,带动村内、周边800余户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3万多元。
“看,咱这鱼,肥着呢!”走进南彰镇川里村,阳光洒在池塘上,成群的鱼儿在水中追逐。谁能想到,这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模样。由于缺乏管理,几处坑塘逐渐沦为垃圾倾倒点,不仅影响村民生活,更存在安全卫生隐患,成了村容村貌的一块“疮疤”。
改变,源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决心。通过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干群齐心协力对坑塘进行摸底排查和升级改造。改造完成后,又集体制定了详细的承包经营方案,将村内35亩闲置坑塘流转给养殖能手,一年村集体经济能增收9万元。有意思的是,偌大的鱼塘,鱼儿一天天肥硕,塘边却看不到任何防护网。
“用不着那东西!”村民们笑着说,“我们有村规民约,大伙儿心里都有杆秤,谁会动那心思!”从“无人看管”到“无需看管”,变化的背后,是村规民约的硬约束和乡风文明的软实力。
“以前一到晚上就黑漆漆的,都不想出门,现在路灯亮了,出门亮堂堂的!”仪封镇东老君营村的李连升指着新装的太阳能路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前段时间,县委宣传部驻东老君营村工作队在日常走访中发现,许多路灯因为缺乏维护,灯罩破损、线路老化,已经彻底熄灭,部分还亮着的路灯光线也十分微弱,夜间照明盲区较多。
“这种状况不仅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让村子的治安存在隐患。”驻村第一书记董怀国说。说干就干,董怀国带着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安装150盏太阳能路灯。从勘察标记、组织施工到验收亮灯,工作队全程跟进,仅用一周时间就让全村亮了起来。
驻村干部以群众的“需求清单”为“履职清单”,办成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事,让驻村工作真正“驻”进了群众心里,助出了发展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