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起“1+3+N”协同工作模式,每个服务事项组建1个服务小组、配备3名人才,链接N个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发展创新联合体
已选派78名专业人才、点对点破解26个基层一线难题
“2024年7月10日,到红星村查看村民房屋建设情况;2024年7月16日,在菖溪村为村民解答房屋抗震加固技术问题……”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引进硕士研究生蔡文霄的笔记本,记录着他成为“专才专用”服务小组成员后的一线足迹。
去年7月以来,为破解基层发展难题、激活人才动能,广元市利州区创新推行“专才专用”机制,围绕项目投资、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以“订单式”服务、“项目制”管理为抓手,推动人才在一线施展才华,促进人才效能与地区发展互促共赢。
基层一线大多数发展基础薄弱,遇到的问题比较分散,能否利用现有人才资源破解基层难题?利州区把目光锁定在了“引进人才”身上。近些年来,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等方式,该区引进了大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他们通常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这为破解基层一线困局提供了人才资源。
“基层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选派什么样的人才去服务,把最合适的‘专业人才’匹配到最需要的地方。”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服务“靶向精准”,专门出台“专才专用”推动实现人尽其才工作方案。一方面,从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筛选出专业人才建立专才库;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基层一线人才需求,动态建立需求清单。在此基础上,进行供需匹配、精准派单。
该区构建起“1+3+N”协同工作模式,每个服务事项组建1个服务小组、配备3名人才,并发挥引进人才纽带作用,链接N个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发展创新联合体。目前已选派78名专业人才、点对点破解26个基层一线难题,让专业力量在基层一线释放效能。
“以前种香菇,一年只能收一季,现在有了新品种,还有区里派来的专家手把手教技术,一年两季种植完全没问题!”白朝乡食用菌种植大户杨帆手捧新采的食用菌,高兴地说。
面对海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关键技术上的瓶颈,派出人才充分发挥“科技红娘”的桥梁作用:一方面深入企业把脉问诊,精准锁定技术痛点;另一方面帮助对接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资源,促成建立校企合作,破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我们既要牵线搭桥,更要让企业唱好‘主角戏’。”服务小组成员黄河博士介绍,在学校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下,企业不仅攻克了核心技术难题,实现研发周期缩短30%,还建立起长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从纾解民生痛点到突破产业瓶颈,目前,“专才专用”工作已累计形成政策修订、调研报告、技术方案等成果39项,攻克关键技术难题15项,培育区域特色经济模式6个。
“这条路修到了咱心坎上!”荣山镇高坑村村民赵大爷踩着崭新平整的路面,笑得合不拢嘴。过去这里的村道有很多安全隐患点——路面狭窄坑洼,雨天泥泞湿滑,边坡时有落石。去年夏天,“专才专用”服务小组接到服务事项后,第一时间组织队员对镇道路安全隐患展开拉网式排查与系统评估。随后,会同镇政府相关负责人找到区交通运输局、区养路段等相关单位,分析情况、现场勘查、研究方案,最终将高坑村、太山村等5个重点隐患点位纳入交通缺口资金项目,争取到区级交通项目资金支持100万元。
人才在前线攻坚克难,需要强有力的后方保障。“我们同步建立了行业部门、服务单位‘双保障’机制,整合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为服务事项提供强力配合。还建立了‘过程众评+专家考评+成果展评’成果管理机制,拿出一定奖励资金,根据成果贡献给予个人最高3000元、团队最高1万元资金奖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制生根,方能发展长青。这套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长效赋能体系,让“专才专用”从破解具体难题的“及时雨”,成长为高质量发展的“长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