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重庆市江北区桥北社区老年人集中反映,附近没有大的菜市场,买菜去最近的超市,坐公交要花40多分钟。得知这一消息后,社区后备力量冉佳主动担当,同另外3名社区干部梳理并规划设计辖区闲置空间,将一处闲置的简易房打造成社区“家邻生活服务馆”,解决了居民买菜难题。
这是江北区村(社区)后备力量为民服务的缩影。为全面提升村(社区)“领头雁”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近些年来,江北区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启动“雏雁腾飞”计划,严选精育一批党组织书记后备“雏雁”赋能基层治理。
精挑细选“过筛子”
“你回来既可以照顾家人,也可以在家乡施展这些年在外学到的本事。”2024年2月,社区党委书记康海霞的一通电话,把在外务工的余白杨从四川成都召回到江北区大石坝街道正街社区。经过一年多的磨砺,余白杨已经从一名网格员成长为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
为确保储备人选质量,江北区建立“过筛子”机制。按照“村(社区)摸排梳理、镇街部门发现推荐”路径,村(社区)“两委”干部对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320余名初步人选进行摸底;区农业农村委、区供销社等部门联动梳理农村好青年、巾帼能手等210余名备案在册的人才库人员;镇街发动商会、联谊会等社会组织挖掘推荐优秀人才12名。制定“人员类型、正面准入、负面禁入”三张清单,明确人选身份、正面基础条件、不适宜储备情形。
初步人选经过村(社区)、镇街两级筛选研判后,由区委组织部会同区纪委等部门开展联合审查,重点查看有无违法违纪、发表负面言论等情形,联审通过人员统一纳入后备力量库管理。区委组织部牵头,逐一与后备人选谈话,进一步了解整治素质、工作能力、任职意愿等情况。
精准滴灌提能力
“大部分居民是少数民族,和他们打交道不仅要讲方式方法,更要讲感情。没有感情,开展工作就可能吃‘闭门羹’。”今年4月,江北区五宝镇万缘村综合治理专干李伟,被选派到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镇杉树湾村挂职。为全面帮助村(社区)后备力量增才提能,江北区开展跨区县挂职,建立“理论学习—一线实践—导师帮带”的培养机制。
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分批选派村(社区)干部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专题培训,分期举办后备力量集中培训班,确保每年每名后备干部集中学习达40个学时。去年以来,累计培训后备力量580余人次。
推行分类式培养锻炼,对在村(社区)任职的后备力量,通过牵头重点工作等方式,为其提供成长锻炼平台。对外出务工、异地创业经商的后备力量,充分运用党员冬训等时机,举办“回乡话发展”等座谈交流活动,引导他们建言献策,为家乡发展给予人财物支持,强化乡愁纽带。
实行“双导师制”帮带模式,为每名后备力量配备镇街包联领导和科级干部,个性化制定培育方案。培养联系人严格落实“三个一”机制,每月谈心谈话1次、每季度一线指导1次、每年底工作复盘1次,帮助查漏补缺、扬长避短,提升干事创业本领。
跟踪管理压担子
8月的一个下午,重庆骄阳似火、燥热难耐,在巴蜀城小区一栋居民楼前,几户居民因维修电梯是否使用大修基金发生争吵,今年4月刚担任社区党委书记的刘静一边安抚群众,一边打开随身携带的《民法典》,找到具体条文并解释。入职社区以来,刘静越来越体会到,很多事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只有说得出个“123”,群众才能信服。
江北区坚持“成熟一批、使用一批”的原则,及时将德才兼备、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后备力量选拔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以“压担子”的方式激发干部干事热情。去年以来,已有15名成熟的后备力量走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
如何判断一名后备人选已经成熟可用?江北有自己的“解法”。
推行实干实绩晾晒法,严格把好“任前比选”最后一关,结合“擂台比武”、年度述职、工作汇报,实地走访查看工作成效,对后备力量“成熟度”进行全面考核评议,为用好、用准、用对后备人选提供全方位的参考依据。
建立“一人一档”后备力量跟踪管理机制,动态记录教育培训、实践锻炼、领导评价、群众口碑、工作成效等综合表现情况。对干事能力强、综合表现优秀的后备人选,及时推选为村(社区)“两委”成员,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群众口碑较差的人员适时优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