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覆盖率达88.3%,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南酸枣之乡、中国鹭鸟之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一组亮眼的数据和荣誉,见证着江西省崇义县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向好。
近些年来,崇义县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通过健全组织体系、赋能产业发展、促进文旅融合,推动党建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互融互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级联动健全组织体系
初秋时节,碧水如镜。
在崇义县河(湖)长制工作专题会议上,与会人员聚焦上犹江崇义段河湖治理成效,深入分析了当前水质状况与生态环境保护形势。
“今年以来的乡、村级河(湖)长巡河任务完成率是多少?”“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提升治理效能?”……会上,与会人员聚焦水环境质量改善、污染源头治理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崇义县是罗霄山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我将坚定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守护好这一片绿水青山。”过埠镇党委书记朱伦真说。
针对过去“多头管、管不好”的难题,崇义县打破以往生态保护条块分割、协同不足等壁垒,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20多个部门单位及16个乡镇党委书记为成员的工作专班,构建起“县委统筹、部门协同、乡镇落实”的三级联动体系。
专班实行“双周例会、双周调度”机制,将生态保护、污染防治、产业转型等四类重点任务分解为28项具体指标,明确每个部门的“责任田”和党员干部的“任务单”,有效打通责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该县积极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考评体系,将生态保护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述职、年度综合考核,对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在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田园党建”赋能产业发展
“以前果子熟了不仅愁销路,价格还时常被压低。如今,县里组建了产业片区党支部,技术有人教,销路有保障,价格也上去了,今年保守估计还能增收两成!”龙勾乡脐橙种植户肖声志笑着说。
他口中的“产业片区党支部”,正是近年来崇义县为破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瓶颈、赋能富民增收打出的一张“关键牌”。
“崇义县的脐橙、南酸枣等农副产品品质好,但长期以来存在的经营分散、销售不畅、议价能力弱等问题,使得好东西买不上好价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建文直言产业痛点。
如何破局?组织部门的答案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中、让群众富在产业链里。
党建引领聚合力,产业发展添动能。崇义县探索“田园党建”模式,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和自治主体的情况下,将经济发展成效显著,产业发展禀赋好的行政村作为中心村,吸纳周边村共同组建产业片区党组织,每个党组织由各村党员干部、种植大户党员等群体组成“核心团队”,将分散的资源串联成珠,推动资源要素跨区域高效流动,合力打造产业成群、服务成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组建赣南脐橙、南酸枣、高山茶等产业联盟,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讨论重点事项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有效破解上下游企业联动难、同步难、配套难等问题。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16个产业片区党组织,覆盖99个村、128个合作社以及非公企业,推动联建村集体收入增加11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文旅融合助力富民增收
“去年我家腾出3间房做民宿,党员服务队帮着培训礼仪、设计菜单,年收入超过了8万元。”上堡乡水南村村民张书福算着账,笑意盈盈。
曾几何时,这栋紧挨着世界最大客家梯田——上堡梯田景区的老宅,还是张书福眼里的“累赘”,她和老伴在外务工,房子常年失修,每当梅雨季节墙皮掉得厉害,光是维修补漏的材料费就是一大笔支出。
这样的变化,源于崇义县将党建与生态保护共融共促、深度融合。去年春天,全县推进“党建+生态民宿”建设,水南村因挨着核心景区,张书福家的老宅便被列入了整修名单。
可真要让村民把老宅改成民宿,村民顾虑并不少:民宿经营没有经验搞砸了怎么办?客人从哪里来?这些顾虑,正是组织部门推进工作时重点需要破解的问题。
崇义县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协调县住建、文旅等部门党组织,联合组建党员技术指导队,针对老宅普遍存在的年久失修、梅雨渗漏等问题,提供专业的修缮加固方案和符合客家风貌的改造设计指导,确保民宿既安全舒适又保留乡土特色。
针对引客、留客、拓客等核心攻坚点,由文旅、商务、旅投等部门党员业务骨干组成推广小分队,对接联动县外12家旅行社,将景区民宿串联成生态游线路,同步提供礼仪接待、客房服务等基础培训,此外还“一户一策”帮助村民设计特色菜单、策划体验活动等,助推服务品质提升。
目前,全县民宿达71家,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盘活闲置农房200余栋,助推全县2025年上半年旅游收入突破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