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口岸,这座位于中俄边境的城市已经开始忙碌。作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节点,近些年来,绥芬河市打造“边城党旗红”党建品牌,通过筑牢基层组织、提升治理效能、弘扬戍边精神,不断加强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推动党的组织优势持续转化为稳边兴边的发展优势。
开展组织联建
边境线成为“放心线”
在“红色防线”的最前沿,10个曾经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如今实现了“凤凰涅槃”——通过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带领党员和群众修道路、兴产业、促和谐,蝶变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村干部队伍力量在边境一线持续充实。绥芬河市持续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培养,落实乡镇干部待遇保障,引导他们扎根奉献。28岁的村干部董昕说:“参与村庄建设,让我体会到守边就是守家。”这些村里的“新生力量”发挥文化水平高、思维活跃的优势,积极参与电商、数字村务和旅游推广等工作。通过“村干部+护边员”混合编组和“老带新”结对机制,年轻的村干部与老护边员共同执行巡防任务,共同维护边境稳定繁荣。
在边境口岸,一张跨部门协同的“同心网”已经铺开。海关、边防、公安等部门打破壁垒,开展组织联建,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口岸经济发展联席机制,定期开展联席会议,促进信息互通、协同行动,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统一作战”的转变。依托云端数据共享平台,各部门可实现秒级通关、应急一键响应和执法无缝配合,显著提升口岸综合管理效能与发展活力。
搭建智慧平台
基层治理“加速跑”
走进绥芬河市边防指挥中心,智慧边防平台的数字大屏上,实时跳动着边境监控画面,边境动态“一屏尽览”。朝阳村第四网格网格长郭学臣说:“过去巡边靠‘铁脚板’,现在有了‘千里眼’,问题实时发现、风险提前预警,治理响应更快更准。”技术赋能正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防控转变。
“智治”思维贯穿边境治理全过程。全市207个网格高效运转,每个网格都建立党小组,300余名专职网格员通过“发现—上传—响应—处置”机制将基层矛盾问题输入智慧边防平台,经过系统分析研判、指令分发、资源调度,推动职能部门精准行动,形成问题处置闭环。去年冬天,一名网格员发现边境围栏破损,平台即时预警,边防、应急部门联动处置,10分钟内化解了安全风险。
面对跨境货运和人员往来的高频挑战,绥芬河市依托智慧边防平台建立跨境货运紧急协调处置和跨部门联合响应机制,妥善处置了多起突发险情,切实维护国门安全。
弘扬戍边精神
打造“界碑党课”研学品牌
在绥芬河,“界碑在脚下,责任在肩头”的信念深入人心。通过升级阵地、打造品牌、选树典型,切实增强了群众守边护边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依托嘎丽娅纪念馆等红色地标,绥芬河市精心打造“界碑党课”研学品牌:党员们循着抗联战士的足迹重走巡边路,在界碑前重温入党誓词,聆听老护边员的故事……“最美护边员”杨海军的事迹在边城家喻户晓,“看着这些‘凡人微光’,才深刻理解‘家在国中,国在心中’!”旗苑社区党委书记宋建华的话道出许多边民的心声。
在口岸“第一窗口”,“中俄双语党员先锋岗”成为服务国门一线的闪亮名片。佩戴党员徽章的党员化身“通关专家”,为外国客商热情解答、全程帮办。一句句真诚的问候,传递着服务的温度与党员的担当。“以前报关像闯关,现在有党员帮忙,几分钟就搞定!”俄罗斯商人伊万诺夫点赞。
开展结对帮扶
“百企兴村”在行动
边境要振兴,产业是根基。绥芬河市紧扣兴边富民使命,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让边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日子甜起来。
永胜村的变迁是一个缩影。“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政策落地后,村党支部主动对接本市文旅集团,借助企业在市场、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共同规划发展路径,整合本村特有的东北抗联小镇和特色民宿资源,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通过党支部牵头、“村企共建”机制,让村民捧起了“金饭碗”。村党支部还组织村民参加编织技能培训,借助合作企业的跨境电商渠道,把手工产品卖到国外,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
这背后,离不开全市推开的“百企兴村”行动:组织130余家企业与13个边境村精准对接、签订协议,以“十企帮一村”的方式开展结对帮扶,探索实施“村党组织+两新组织+合作社”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培育中药材、食用菌、木材等特色产业,推动结对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村集体、村民按比例共享收益,村集体年均增收约40万元。
开放与产业深度融合,让绥芬河的“边”优势转化为“边”动力:2025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贸易额17亿元、同比增长114%。兴边富民的生动实践正把绵长的边境线,升级成靓丽的“致富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