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一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浪潮正在涌动。近年来,这片工业热土抢抓发展机遇,通过完善人才政策,全链条服务企业,让人才要素成为撬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动能。从车间的技术突破到实验室的创新探索,一批英才用智慧与汗水,为东河区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跃升注入强劲动力。
华资实业是东河区家喻户晓的老牌制糖企业,通过引进技术人才先后成立两家科技公司,率先迈出从“甜蜜事业”到“高科技赛道”的跨越。2024年,华资实业瞄准微生物多糖领域的“黄金产品”黄原胶,但新厂投产初期,产品粘度波动、发酵周期过长等难题接踵而至。关键时刻,东河区相关部门主动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联系到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呼庆博士。闻讯后从国外专程赶回的呼庆博士,第一时间走进生产车间,破解企业燃眉之急。在其深度指导下,华资实业逐项攻克技术瓶颈,如今黄原胶顺利投产。
华资实业的蜕变,是东河区以才促转型的缩影。近年来,东河区先后协助包头铝业建成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推荐包头铝业围绕铝和铝合金材料制造申报中试服务平台,实现东河区科研中试零的突破,帮助四通铝业对接内蒙古科技大学,开展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平台共建……每一次“向新”,都闪耀着人才的智慧光芒。
徐俊霞是包头铝业装备能源部主管工程师,这位土生土长的东河人才,自入职起便深耕电力技术领域。随着企业绿色转型任务日益紧迫,她锚定“绿电”赛道,带领团队奔波于风电场之间,一次次现场勘探、一遍遍数据测算,只为让“用绿电、造绿铝”的梦想照进现实。2024年12月,达茂旗新能源项目成功实现送电,每年可提供超70亿千瓦时绿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96万吨——这意味着包头铝业绿电占比将突破40%,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以徐俊霞为代表的本土人才,将个人成长融入企业绿色发展浪潮,成为转型路上最可靠的生力军。
传统产业的“智变”,需要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走进包头盛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40条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昔日机床前忙碌的工人身影渐少,取而代之的是精准协作的智能机械臂阵列,两分钟内,一个轮毂毛坯便能在抛光工序中完成“华丽变身”。
“智”的飞跃,源于校企协同的深度赋能。在包头盛泰技研中心,产学研合作成为创新加速器:与内蒙古科技大学联合开发铝合金车轮智能岛式加工线、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合作开发铸旋工艺、与北京交通大学共建桁架式自动加工线……33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持续转化为生产线的智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