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对内融通全州10个县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收录州内创新平台载体116个,打破地域限制与资源壁垒,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力”
◆对外链接全国23家高校、科研机构,聚焦企业需求,采取公开发布和定向推送等方式匹配链接合作团队
◆开发“楚科技要素转化市场”小程序、门户网站等线上服务系统,提供AI匹配服务,实现“7×24小时”精准对接成果与需求信息
◆收集专家人才清单1575条、科技需求清单949条、科技成果清单4.2万条
“我们成立交易服务中心,就是要靶向发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激发创新活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近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举办的人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服务中心运营发布会上,楚雄州委常委、州委组织部部长陈礼军介绍。
今年以来,聚焦人才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等难点堵点,楚雄州积极组建人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服务中心,通过盘活资源打通转化链条、搭建双线通道精准对接供需、健全保障优化转化环境等举措,助力科技成果“落地生金”,让人才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为楚雄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人才支撑。
全面盘活资源,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
“过去企业有需求找不到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有成果又找不到企业转化,中心建立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楚雄州委组织部副部长李育斌说。
楚雄州坚持问题导向,组建楚雄人才创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服务中心,由州委人才办牵头抓总,统筹组织、科技、人社、工信等多部门资源,整合州科技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化平台和州人才发展有限公司专业运营团队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专业化服务,为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企业搭建协作交易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楚交易、转化、运用。
中心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提供从需求对接、价值评估到后续跟踪的全流程服务。对内融通全州10个县市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收录州内创新平台载体116个,打破地域限制与资源壁垒,变“单兵作战”为“抱团发力”。对外链接全国23家高校、科研机构,聚焦企业需求,采取公开发布和定向推送等方式匹配链接合作团队,打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市场供需对接通道。搭建“人才云”服务平台,积极向州内外企业、市场推送种业、花卉等高层次人才,实现从局部协作到全域联动的跨越,让创新成果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价值流转。
精准对接供需,搭建线上线下双通道
“借助平台优势实现成果转化后,我们发明的钢针能拓展到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推广至更多医院,让患者用上更优质的医疗器械。”楚雄州人民医院骨二科副主任医师刘应良团队研发的“刘氏针”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在中心运营发布会上,他们现场签署了成果转移转化协议。
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线驱动模式,线上按照“统一管理,按需服务”的原则,建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信息化平台,开发“楚科技要素转化市场”小程序、门户网站等线上服务系统,提供AI匹配服务,实现“7×24小时”精准对接成果与需求信息,使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线下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方式,依托州人才发展有限公司和州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具备展示、交流、对接等功能的交易大厅,为科技成果提供方和科技成果需求方提供专业化交易洽谈场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在楚落地。依托州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智力资源,组建集技术开发、市场运营、法律服务、商业谈判、专业知识于一体的专业化运营团队,构建需求征集、价值评估、成果匹配、对接路演、交易服务、跟踪展示等闭环运营体制。在近日举办的中心运营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多家科研机构主动申请参加了项目路演。
健全政策机制,构筑成果转化“强磁场”
“我们将持续建好‘四张清单’,健全优化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为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质服务。”谈起中心运营思路,州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晁建伟表示。
中心全面挖掘、采集与整合数据资源,建立专家人才清单、技术需求清单、科技成果清单、成果转化清单“四张清单”。广泛收集专家人才信息,实行分类管理、精准对接;定期收集汇总科技需求信息,广泛寻求合作团队;全面收集与楚雄州需求高度契合的科技成果信息,定期开展对接路演,推动合作转化;对已完成交易、合作的科技成果进行跟踪服务,确保成果转化项目顺利推进。截至目前,中心已收集专家人才清单1575条、科技需求清单949条、科技成果清单4.2万条,让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从“大海捞针”迈向精准匹配。
抓好全方位保驾护航,加速集聚了一批懂政策、精技术、通市场、善转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全方位提供科技成果挖掘、培育、评价、推广、交易等专业化服务。持续优化体制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共享机制,以“先尝后买”“先用后转”、挂牌交易、技术入股等方式,构建收益分配机制,拓宽科技人员收益渠道。不断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出台《楚雄州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通过打好政策“组合拳”,营造企业敢投入、团队敢创新、成果敢转化的良好生态。中心成立以来,聘请了技术经纪人8名,签订合作协议10项、转移转化协议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