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广西河池——

搬迁群众乐享新生活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09-23 10:41 作者:通讯员 阳景刚 黄荞丹 胡冰花

初秋的清晨,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同福社区的就业帮扶车间里,脱贫户李爱秋手指灵活地组装着电子元件。“搬出大山,住进敞亮新房,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日子越过越踏实!”她笑容洋溢地说。

李爱秋的新生活,只是河池市18.13万名易地搬迁群众新生活的一个缩影。河池曾作为广西脱贫攻坚主战场,于2020年底完成规模庞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近些年来,面对搬迁人口多、少数民族占比高、后续发展任务重的挑战,河池市坚持党建引领,以组织下沉、产业赋能、融合治理为抓手,积极探索“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长效机制,加速推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

党组织建在安置点上

结对联系搬迁群众

针对万人以上大型安置区治理难题,河池市探索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凤山县思源街道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街道,明晰权责、配强队伍,为零距离服务夯实组织基础。

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河池市推动安置点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等“六同步”组建,实现121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全覆盖。创新构建“乡镇党委—社区党支部—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四级服务网络,广大党员和志愿者主动结对联系搬迁群众,动态收集需求、解决问题,变“被动等待”为“主动上门”。

同时,安置区配套建设748个服务中心、260所学校、144所幼儿园和204家医疗机构,推行“农事城办”模式,将社保、户籍等50多项高频服务事项下沉至社区,实现“小事不出社区、服务就近办理”。

推动“六园六小”产业发展

打造就近就业生态圈

夜幕降临,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江社区的达吽小镇步行街热闹起来。家住该社区的搬迁群众覃庆妹的油馍摊位前香气四溢,“我这摊位免费,晚上卖油馍,白天干零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

古江社区是大化县两个万人以上安置区之一,入驻达吽小镇的商家有215个,其中脱贫户自主创业近100家,带动350人就业。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唐丽梅介绍,县委县政府允许搬迁群众在规定时段和区域占道经营,有效促进了就业创业。

河池市建立健全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安置区、县直单位包楼栋的责任机制,确保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不减。推行“六园六小”产业发展模式,在城镇大型安置区重点发展工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楼下商贸服务产业园、楼上光伏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园“六园”项目,带动小伙房、小养房、小菜园、小果园、小作坊、小光伏“六小”业态,打造就近就业生态圈。

在同福社区帮扶车间,像李爱秋一样实现“顾家增收两不误”的群众不在少数。河池市通过“八个一批”就业策略——劳务输出、园区吸纳、帮扶车间、公益岗位等渠道拓宽就业。2022年以来,累计培训搬迁劳动力5万人次,帮助3.8万人稳定就业;举办专场招聘会275场,提供岗位36万个,成功引导7.5万人转移就业。目前,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全部实现至少1人就业。

构建“五共”融合模式

搬迁群众“身安”又“心安”

为了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住得下、处得好、融得进”,河池市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按照“机构设置科学化、社会管理网格化、居民自治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要求,全面推行党员联户包片机制。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将志愿服务、邻里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具体行为量化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党员先锋意识和群众参与热情,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良好治理氛围。

在此基础上,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特色治理路径。天峨县长安家园社区居住着来自9个乡镇的7500余名群众,涵盖壮、汉、瑶等多个民族。社区党委推行“党员共管、活动共联、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文化共融”的“五共”融合治理模式,织紧各族群众情感纽带。依托该模式,各安置社区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打造“红色易安”综合服务平台,集成就业登记、社保代办、法律援助等多项功能,让搬迁群众实现“遇事有人管、办事有去处”。

河池市还将安置社区打造成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推动民族文化传承深度融入社区建设,在各安置区普遍建成民族特色文化广场、民俗长廊等文化阵地。借助“广西三月三”、祝著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山歌对唱、铜鼓表演、民族体育竞赛等活动,促进各族群众情感交流,营造出民族团结、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幸福社区图景。搬迁群众正从“身安”走向“心安”,自强自立、团结奋斗已成为各安置社区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