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社区现在可是宝藏地儿!下楼就能吃上热乎饭菜,养老食堂天天变着花样;楼前新装了智能充电桩,再也不用为电动车充电发愁;幸福教育课堂让孩子不出小区就能学习特长,日子过得可带劲儿了。”提到自家社区,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滨河街道多福社区居民孙志杰的话头就停不下来。“以前总觉得‘幸福’是个大词儿,如今才明白,在这生活的每一天都叫幸福。”
近些年来,沈河区着眼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深入推进“幸福新社区”建设,以组织体系贯通为纽带,以夯实基层基础为保障,以民生福祉保障为抓手,引导广大居民行善举、做善邻,携手打造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园。
“双包双联” 下沉治理力量
为打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沈河区建立区级领导包保街道联系社区、机关支部包保社区联系群众的“双包双联”工作机制,区级党员干部对接重点社区,街道班子成员联系网格,全区119个机关党支部、3000余名党员全方位包保社区网格,1850个楼院党小组长、1978名党员中心户上门服务进家庭,打通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在推动基层治理主体扩容上,沈河区将辖区内700余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两企三新”吸纳为街道社区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将商圈、楼宇等资源集聚地共享共建,推动7000余人的“三长五员”专班队伍等多元力量下沉小区,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建立党员干部带头、社会力量协同、人民群众参与的“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发动300余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活跃一线,在商圈市场设置志愿服务岗8000余个,助推沈河文旅火爆出圈。
靶向施策 提高治理效能
“我们带着党员和志愿者手把手培训,在社区活动室增设居民暖心服务角,还定期召开恳谈会解答居民问题,街坊们都说‘家门口的事儿有人管、管得好’!”五里河街道翠塔社区党委书记张毅说。立足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沈河区从治理队伍、服务阵地、诉求办理3方面入手,持续强化治理能力。
沈河区建立社区后备力量全链式培养机制,组建238人的社区书记后备力量、335人的社区“两委”班子后备力量两级储备库。全面推行“社区导师传帮带”工作模式,形成个人成长手册和职业发展档案。运用社区届中分析结果,从表现优秀的后备力量中补选一批“两委”班子成员,打通晋升通道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激活基层治理动能。
沈河区因地制宜实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亲民化改造,明确社区悬挂标牌13项、整合社区事务16项,打造示范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7个、小区党群服务站36个,以“福文化”“家文化”“孝文化”等特色载体建设幸福大院15个,每个社区建立1个符合自身特色、群众需求的党建品牌。“两邻”恳谈会长效机制在全市推广,引导广大居民由基层治理“观察者”向“参与者”转变,形成问题收集、处置、督办、反馈的工作闭环,持续增强基层治理的精度深度。
多元发力 优化治理服务
几年来,针对居民就业需求,沈河区建成96家舒心就业社区,打造“十五分钟就业服务圈”,调动119名就业专管员问需求、送政策、送资金、送服务,每年帮助5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在家门口就业。
“社区职业介绍微型服务站真是实打实帮大伙儿找工作!每天更新社区周边企业的用工信息,还对接了三家物业公司上门送岗。看着街坊们找到工作,咱再忙也值!”沈河区北站街道山东堡社区工作人员韩丽莉边整理资料边笑着说。
围绕社区“一老一小”,沈河区坚持“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建成30个市级幸福教育示范社区,幸福教育惠民课程惠及60万余人次;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累计为4.5万余名老年人开展健康管理。打造25个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125处社区养老服务站,建成“幸福长者食堂”52处,社区助餐服务赢得百姓称赞。为做好矛盾化解,沈河区还建立“警调对接、民调入所”机制,打造驻派出所人民调解室;创新“检察+社区”共联共建共治模式,社区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