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他山之石 / 正文

福建永春深化“党员联户”工作机制

脚步量民情 实干暖民心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10-17 10:50 作者:通讯员 孙杰鹏

鼓励联户党员利用自家店面、客厅等场所领办民情茶室,灵活安排早茶会、午间叙、夜谈会等,确保群众随时可进、有惑能问、遇事能诉

鼓励党员领办共富工坊,把党员个人创业实践与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促进集体增收相结合

将党员联户与社区报到、志愿服务等紧密结合,为群众提供代买物品、代缴费用、代领快递等暖心服务

469b7405-132e-403e-bb0a-3a1edf63ab85.png

图为永春县呈祥乡高山农场。     永组 摄

近些年来,福建省永春县深化“党员联户”工作机制,组织每名党员联系5—10户群众,以“党员串起万条线、联户兜起大小事”为目标,引导广大党员积极领办民情茶室、共富工坊、服务驿站,力促支部建在家门口、党员深入群众中,实现美好生活开门可及。

面对面交流

当好群众贴心人

“大家都先消消气,喝杯茶,听我说几句……”在永春,这样的场景是各个民情茶室里最常见的开场。氤氲茶香中、一斟一饮间,群众的火气渐渐消去,心里的疙瘩悄悄解开。

喝茶聊天是闽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春县以茶为媒,优先在群众居住集中和村头巷尾等“抬脚就到”的地方,鼓励联户党员利用自家店面、客厅等场所领办民情茶室,实行“定时+预约”的开放模式,根据群众的生产生活规律,灵活安排早茶会、午间叙、夜谈会等,确保群众随时可进、有惑能问、遇事能诉。同时,按照“用好一张桌、喝好一杯茶、记好一本账”工作模式,因地制宜设置书报架、心愿墙,将民情茶室打造成集政策宣传、民情收集、矛盾化解等功能于一体的交流“会客厅”。

“基层工作没有捷径,想干好就得围着群众转。”永春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黄永炎说,除了在民情茶室定点接待群众,联户党员还通过上门入户、电话联系、微信聊天等多种方式与联户群众直接联系,充分做到遇困难必访、患重病必访、遭灾害必访、逢变故必访、有纠纷必访。

如今,永春县1.5万名党员与13.2万户群众结下“联户缘”,236个民情茶室累计收集民情民意773条,化解邻里矛盾纠纷400余起。

手把手帮带

当好群众带富人

在呈祥乡呈祥村的高山农场,一层层梯田错落有致,一垄垄蔬菜长势喜人。联户党员、农场负责人黄金丽半蹲在地头,手把手指导承包农田的村民,“你看这茬菜再有一周就能收,采摘时要注意保品相……”这里既是雪山呈祥菜的源头产地,也是永春县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之一。

永春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党员致富能手的技术优势,鼓励党员依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社等载体领办共富工坊,把党员个人创业实践与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促进集体增收相结合,激发乡村共富持久动力。

共富工坊不仅给群众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还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走进湖洋镇金斗洋公司的生产车间,公司党支部书记、茶叶加工助理工程师郑鹏程正在为群众讲解闽南水仙茶的制作工艺,“晒青要重,摇青要轻,发酵得掐着时间来……”在他的带领下,老茶农学习电商运营销售,年轻人钻研制茶育种技术,去年就有6家企业在此孵化成长。

从“带进门”到“教会手”,才是共富的深意。永春县引导党员致富能手担任“技能导师”,通过帮整资源、帮传技术、帮找销路的“三帮”举措,利用夜间讲堂、田间课堂,传授果蔬种植、电商直播等知识,精心培养一批懂技术、会加工、能销售的新农人,让群众从工坊的受益者逐渐转为参与者、谋划者和引导者。截至目前,已建立共富工坊378处,2154名党员致富能手与8000余户群众结成帮带对子,带动群众年均增收3万元。

实打实服务

当好群众办事人

路常走就熟,人勤联就亲。永春县将党员联户与社区报到、志愿服务等紧密结合,为群众提供代买物品、代缴费用、代领快递、代办事务、代替陪护等暖心服务。同时,鼓励联户党员根据自身家庭情况,领办服务驿站,按需配置饮水机、微波炉、急救箱、针线包等物品,确保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覆盖“最后一公里”。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能解决的当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反映给镇村合力解决。”桃城镇党委组织委员吴金添的话,道出了联户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永春县建立问需、问计、问效的“三问”服务机制,将群众诉求情况分普通件、急办件、重要件,联户党员独立能办的立即办;需要村(社区)党组织或乡镇职能部门解决的,3天内回复办理意见;需要乡镇党委政府或县级职能部门解决的,15天内回复办理意见,解决后统一由联户党员入户问效于民,形成“问题发现、流转交办、协调解决、反馈评估”的闭环机制。截至目前,共建立服务驿站236个,联户党员累计开展服务6000余次。

从“一杯清茶解民忧”的民情茶室,到“一技在手富民生”的共富工坊,再到“一处站点暖民心”的服务驿站,永春县的“党员联户”工作正以生动实践架起党群关系的连心桥、为共同富裕注入强动力、激活基层治理的新动能。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