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深入探索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新路径,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联动优势、区域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实现“党建强、发展强”双向赋能目标。
立根铸魂
发挥政治优势 锚定党建引领“坐标系”
筑牢思想“原点”,把准政治方向。学院党委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谋划工作的坐标原点,创建“1+3+N”党建工作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院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构建“干部领学、典型送学、支部联学、实践导学、专题研学”的“五学”体系,通过专题读书班、党员基本培训、“三会一课”等形式,深入学习党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深刻把握三者辩证关系,增强推动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自觉。
校准机制“向量”,优化治理体系。学院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两个议事规则”,实施重要事项党政“一把手”“双签字”制度。优化内部治理,将教师党支部与系部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激活党建业务融合乘数效应;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工作机制,保障师生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加强班子建设,制定《领导干部联系基层“五个一线”工作办法》等,推动管理服务力量下沉。
划定责任“象限”,强化担当作为。学院党委坚决扛牢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健全“党委—支部—党员”三级责任体系,完善院党委统筹领导、支部书记例会组织协调、支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学术交流、社团活动等政治把关,实行“线上线下同步申请、党委行政双向审批、会前会后两次反馈”三联报批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建立师生思想动态预警机制,持续营造一体化发展的“好生态”。
强基固本
发挥组织优势 筑牢一体发展“基准轴”
学院党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组织优势为核心驱动力,发挥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依托。
夯实组织基础,激发组织活力。学院党委优化党支部设置,将教师党支部建在系部、科研团队上,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形态。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配备率达100%。实施“2-211”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程,以标准化规范化为“2”化目标,强化双月检查、年度考核“2”重督查,每年制定1份党支部重点任务指导书、签署1份党建工作责任书,让党建工作在支部层面可操作、可落实、可见效,在学院层面可检查、可督导、可考核。
建强阵地堡垒,拓展辐射效应。学院党委以载体创新为切口,推动建设“一π红光”党建综合体,设置党建功能区、服务功能区和活动功能区,集教育、服务、创新等职能于一体,成为开展党建工作交流、院本思政课的重要实践教学点。党建综合体设置党员活动室、数统创造营、“向日葵”芯宠心理辅导站、名师工作室等,年均开展活动100余场次,服务师生2000余人次,成为组织师生、教育师生、服务师生、凝聚师生的重要阵地。
实施先锋计划,发挥示范作用。学院党委以“党员先锋示范岗”创建为抓手,设立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管理服务、创新创业等示范先锋岗位。依托青锋党支部,组建“青锋宣讲团”,推行“蹲班驻点”工作制度,实施“青锋”行动,发挥组织引领、榜样带动、朋辈互助作用,打造数学“一站式”强基微课堂等特色项目,常态化开展数学能力专题辅导,覆盖学生超5000人次,提升理工科人才数理能力,拓展了数学学科在数智化时代教育与新质人才培养中的支撑作用。
系统赋能
发挥联动优势,绘好协同育人“同心圆”
学院党委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引领力筑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基,将科技创新活动作为赋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抓手,实现教育培养人才、人才驱动科技、科技赋能教育的有机联动。
党建与思政深度融合,创新育人体系。学院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实施“五青”铸魂行动,以“青年学、青年思、青年说、青年信、青年行”为主线,构建融合式、互动式、实践式思政育人模式。创新构建理想信念教育“三堂课”体系,即新生入党启蒙课播下信仰种子、大二大三信念教育巩固课深化价值认同、毕业生最后一堂思政课强化使命担当。近3年学院百余名学生投身西部计划、乡村支教,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促进科教融合。学院聚焦前沿科技领域,将“科研命题”转化为“教学命题”,开展名师有约、师生圆桌微论坛、小讨论班等活动,推动科研反哺教学,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获评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构建数学文化引领科教融合的新范式,以教学为中心、以学术为重点、以竞赛为抓手,连续11年举办“数学文化节”暨数学文化思政课,学生参与率超过70%。近3年,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百余项,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
学科与人才共育互促,激发发展动能。学院积极优化学科布局,深化“数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密码学、信息处理等方向形成鲜明特色,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学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软科排名稳居全国前30%。构筑育才平台,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开展“青蓝行动”,安排党性观念强、教学能力强、科研实力强的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近3年入职的青年教师中,获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者占比达40%。
聚力共赢
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共建共享“新矩阵”
学院党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积极拓展校际、校地合作新路径,通过党建联建凝聚合力、资源共享激发活力、协同攻关提升能力,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一体化发展动能。
发起学科党建联盟,打造发展共同体。学院牵头成立湖北省属高校数学学科党建联盟,汇聚17所省属高校,探索“党务联建、人才联育、项目联研、成果联促、资源联享”工作机制。联盟成立以来,推动成员单位在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科研攻关等方面深度合作,开展党建创新论坛、课程思政建设、学科发展研讨等活动30余场,形成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良好生态,共同推进湖北省属高校数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开创育人新格局。依托党建联盟平台,学院积极打造地方高校“五共协同”研究生培养共同体,即共商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共设实践基地、共管学位论文、共享数据资源,促进共同体课程互选、标准互通、学分互认、评价互信。依托数智赋能,重构“教、学、管、评”一体化的数智教学新生态,实施“德导教学研创管”七位一体的卓越研究生培养,构建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受益学生达2000余人。
强化科研协同攻关,提升服务贡献度。学院立足湖北、服务地方,充分发挥党建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建有应用数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湖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智能感知系统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构建“需求导向—平台支撑—团队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协同机制。以党建联建形式搭建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创新要素在湖北集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一融双高”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曾祥勇 黄江英 王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