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钻研与创新。新时代工人,就要学知识、懂技能、能创新。
在西安机电行业,“高喜喜”不单是西安西电开关电气有限公司一位数控机床操作工的名字,更是“技术品牌”的代名词以及产品质量的保证——他平均每年生产零件上万个,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变电站内,都能找到由他生产的零件。
高喜喜脾气“犟”,别人做不了的零件他要做,别人不敢接的任务他敢接。凭着这股“犟”劲儿,他自制加工刀具累计30余种,涵盖镗孔刀、钻孔延长杆、刀座等,可加工零件12000余种。
“干一行,就得干出名堂”
高喜喜所在的机加车间主要是为变电站高压开关生产零件。对常规零件,工人们一般只需要将原料放在数控机床上,让机床按照编辑好的程序加工,可高喜喜却喜欢给自己“找麻烦”。
比如,有些零件直接在机床上加工容易变形,他会自己设计制作一些工装,用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有几种铬铜类触头零件,由于材质特殊,在车削螺纹时易出现“颤纹”,影响零件的装配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高喜喜设计了一把刀杆并进行车削实验。一次失败,再来一次……最终研究出了一套合理的切削参数,解决了该类零件的加工质量问题。
“选一行,干一行,就得干出名堂。”高喜喜将机床比作战场。在这个不断挑战的“刀锋战士”身上,也有着优秀战士必备的素质——敢啃“硬骨头”、乐钻“牛角尖”。
车间需要加工许多薄壁类零件,动主触头就是其中一种,壁厚仅有3~5毫米。加工过程中,即使使用数控车床液压卡盘小的夹紧力,也很容易导致零件变形。因此,一直由经验丰富的老技师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高喜喜翻阅大量技术资料,通过反复演算、设计、实验,自制出了一个夹紧套,套上分割24个槽分散压力,解决了薄壁零件变形的问题,简化了薄壁类零件的数控加工方法。
这样一来,不仅加工效率提高了40%,还能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工装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与机床打了25年交道,机加车间的普通车床早已更新换代为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高喜喜的习惯却始终没变:每天接到派工单后,分析图纸、选择刀具、编程试切、测量分析、刀具补偿,直到零件的尺寸、形状、位置精度丝毫不差。
“不能让难题从我手中溜走”
工作中,高喜喜始终不那么“安分”。他爱琢磨、喜钻研,总想着搞点小改革、创新——无论是简单实用的小工装,还是源于身边、用于车间的小创造。“不能让难题从我手中溜走,要想方设法让设备发挥最大潜能。”
一次,西开电气承担的变电站核心零部件“动触头”原为进口件,但临近交付时,零件出了问题。重新采购时间紧、成本高,还会影响整体进度。
“不行就‘自己造’,老外能干的咱也能干。”高喜喜主动请命,承担起这项重任。但是仔细分析以后,他有点后悔:“这活真的太难干了!”
有多难?零件是不锈钢材质的,里外均呈现圆弧形,其中最薄的地方仅有2毫米。在做实验过程中,一旦外力碰撞就会导致形变报废。
此后一个月,高喜喜从绘图到确定加工方案,整整“连轴转”了3个昼夜,又反复试验、改进,在机床前一站就是10个小时,硬是拿出了试品零件。检测结果,各项参数均满足技术要求。
仅此一项,为工程节约采购资金55000余元。此外,凭借在该项目研发中积累的技术基础,西开电气随后参与制订了一系列特高压开关设备国家标准,为我国电力设备行业争取到了更多国际话语权。
“在技术革新与持续改进上,他不放过任何实践机会,不达目的不罢休。”西开电气公司党群工作处主任王桂林如是评价高喜喜,“‘犟’劲一上来,谁都拦不住。”
“新时代工人,就要学知识、懂技能、能创新”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大会一闭幕,高喜喜就急着赶回工厂,为的是把十九大精神从人民大会堂带回车间,及早传递给工友们。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高喜喜向工友们宣讲十九大精神时出现的高频词。在他看来,二者共同的一个特质就是钻研与创新,“不仅科研人员需要创新,一线工人也需要在岗位上有所创新。”
作为技术“大拿”,高喜喜在西开电气新品研发中,承担了多种产品核心零件的加工任务。这些零件加工难度相当大,很多零件结构都具有细长轴、薄壁、深孔、异形等特点,对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对机加操作加工水平是一大考验。为了配合研发,他认真分析每一种零件,确定工艺方案、设计工装、验证加工工艺。有些零件由于进口刀具采购周期不能满足生产计划进度,他就想方设法自制刀具解决加工难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仅嵌件类零件加工工艺的改进一项,车间每年可节省工时2000小时。
“数控操作经常有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单调枯燥,常年累月下来,有些工人的工作热情难免打折扣,职业认同感也逐渐降低。”高喜喜知道,这是不少一线工人的困惑。
认真研读十九大报告后,他“心里亮堂了”,给大伙指明了方向:“咱们新时代工人,就要学知识、懂技能、能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