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快到退休的年龄,希望在我退休之前,能给群众再多办几件实事,把村子建得更好。”
丰收村地形是“两座大山一条沟”,位于镇安县西南35公里处。人老几辈,村民们靠天吃饭营务农田,日子过得窘迫。
几年间,在村支部书记吴相琴的带领下,人们的收入提高了,生活过得富足了,昔日的穷沟沟被打造成旅游小镇,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丰收村终于过上了“丰收”的好光景。
有想法才会有办法
“村里600多户人家,没有学校,要想彻底脱贫,首先得从教育问题抓起。”在十九大上,吴相琴操着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说。
担任村支部书记20年,吴相琴特别关注教育。村子地处秦岭腹地,观念落后,思想守旧,很难接触到良好的教育。
“没有文化就没有想法,没有想法就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就缺少脱贫举措。”随着丰收村发展越来越快,吴相琴也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教育是制约地方贫穷的重要因素,抓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对农村脱贫至关重要。
农村教育跟不上,绝大部分青壮年知识水平有限,只能选择外出务工,而留在村子里的老人却无人照看。吴相琴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周边几个村建一所能容纳60至80人的老年托管所,适当收些费用,既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问题,也缓解儿女们的后顾之忧。
“北坡烤烟,南山桑树,河道旅游带三产。”在产业发展上,吴相琴的思路更加清晰。她给村上设定的目标是,河道两岸垂柳轻抚,屋舍院落依山傍水,青山绿水诗意田园,全村一居一特色,处处都是景。
“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牢牢把握‘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把乡土人才发动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出谋划策,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加强农村教育,助力实现持久、稳定脱贫。”吴相琴表示。
干部党员带头干
“咱们是党员,要担起党员责任,多为群众服务。”在吴相琴的带领下,全村党员积极参与丰收村发展事务,村支部激发了活力。
她动员村上60余名党员,要求党员公开承诺为群众办一批实事,以“设岗定责、积分评星”活动为载体,逐项“积分评星”,逐人“亮身份、兑承诺”,每名村支部成员负责牵头做一件工作,及时和负责片区的党员沟通协调。
截止目前,吴相琴和几名支部委员分别领头建起庆丰收、福利肉羊养殖、远健养殖、乾成烤烟、晨照服装加工等五个合作社(公司),每个合作社串联起3至5名党员示范户,再由每名党员示范户带动5至10户贫困户,13名党员示范户帮扶52户贫困户。
凭借办农家乐,刘长位家脱了贫。这事还要从2014年讲起,当时,吴相琴领办庆丰收旅游公司,游说党员朱立华开办农家乐。但这是个新鲜事,朱立华不敢尝试。
吴相琴反复做工作,终于把朱立华说动了,在村上第一家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出乎想象的好,黑猪、土鸡销量十分喜人。随后,朱立华又鼓励邻居刘长位,带着他一起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党员争相带头,群众积极响应。如今,全村共办起了57户农家乐,年收入大几万不成问题。其中,7名致富能人加入党组织,6名党员已经培养成了产业大户、致富能手。
一件件事往实里做
丰收村位于秦巴山区,大部分村民生活在山上,走的是崎岖的山路,出去买个东西都得靠人背,遇见下雨天的时候,山路更是泥泞难行。
这一切,吴相琴看在眼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路修上山!她说干就干,先发动党员,再去做全村人的思想工作,经过几个月努力,终于修通了一条3.7公里的上山路。
村里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可是,在吴相琴心里,修路只是第一步,孩子们上学要翻山越岭,有时还要蹚水过河,修桥势在必行。紧接着,丰收村又修通了20多公里通组公路,硬化了10公里联户道路,架起了20余座桥梁。
这一桩桩、一件件难事,吴相琴都一一解决。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丰收村人有福气,嫁过来了这么好的媳妇,永远把大家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村民吴远道因意外事故卧床不起,家庭破碎,女儿正在上学,父女俩几乎没有收入,生活陷入困境。
吴相琴多次去家中看望,鼓励他重拾生活信心,并出谋划策,帮助他寻找赚钱的路子。2014年,吴远道开始种植魔芋,当年年底收入就超过3万元。
2015年,吴远道添置了摩托车,2016年又买了三轮车,2017年送给女儿一辆小轿车。2018年,他找人合伙养鸡,到年底,500多只鸡全部出栏,日子越过越红火。
“多亏了村党支部,多亏了吴书记!”吴远道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代表着丰收村群众的共同心声。
好不容易,儿子带着吴相琴和丈夫去海南旅游。刚下飞机,她的手机响了,说是村里有事需要她去解决。面对儿子期盼的眼神,她咬了牙,二话不说,随即买了返程票,一刻也不耽搁地回到村里。
“我已快到退休的年龄,希望在我退休之前,能给群众再多办几件实事,把村子建得更好。”说起对家庭,吴相琴满怀愧疚,但只要一提起村里的大事小情,她马上神采奕奕,精神头十足。因为在她心里,什么事也大不过群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