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充分结合省情,发挥区位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去”与“走出来”相结合,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宽,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开放型经济日趋增强。
对外贸易逐步扩大,贸易伙伴遍及全球。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对外贸易规模较小,1978年全省外贸进出口仅为0.2亿元,对外贸易主要以商品出口为主,进口甚微。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作为陕西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抓手,坚持解放思想,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发挥区位优势,对外贸易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2013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迈上千亿元台阶。2018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3512.82亿元,比1985年增长760倍。截至2018年底,陕西与19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进出口贸易伙伴,遍及五大洲,真正实现了贸易全球化,并建立了台湾地区、韩国、香港地区、美国和日本五大贸易伙伴的牢固体系。
投资软环境日益优化,利用外资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初期,身处内陆的陕西在外商投资领域几乎处于空白。从1985年陕西第一家外资企业香格里拉金花酒店一期竣工起,陕西便积极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期,依托“丝博会暨西洽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周活动”、杨凌农高会、世界西商大会等平台,加强招商引资力度。2012年韩国三星电子存储芯片项目落户陕西,刷新了外商在华单笔投资纪录。2018年签订合同项目数283个,实际外资68.48亿美元,1984-2018年外商投资额年均增长33.9%。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G20妇女会议、G20农业部长会议及第二十七届世佛联大会等活动,新增友好省城关系22对,借助博鳌亚洲论坛、外交部陕西推介会向世界全方位展示陕西新形象。如今,陕西形成了5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外商投资体系,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入住陕西,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发展更高层级的开放型经济。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科教与人文优势,努力打造成陆海内外联动的重要节点、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门户。2013年,“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条“黄金通道”。物流通道加快建设,国内首条陆空联运跨境电商货运直飞航线开通;德国法兰克福建立了陕西首个欧洲“海外仓”;开往中亚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往返常态运行,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超过千亿元。2018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均保持贸易往来,实现进出口318.79亿元,占进出口总额的11.7%。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对外投资8146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6.5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6.82亿美元。当前,陕西正在不断拓展对外合作领域,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