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现代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从发展的“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枢纽经济借“道”而兴。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交通运输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联接全国的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及航空交通网络日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方兴未艾,交通运输业由短板瓶颈逐步发展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亮点。陕西公路交通已形成“三纵六横八放射”综合运输大通道,201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7.71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91.8倍,比1978年增长3.6倍;其中,高速公路达到5475公里。铁路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大动脉,2018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5140公里,铁路客运量1.1亿人,货运量4.2亿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27.9和434.5倍,分别比1978年增长4.5和16.6倍。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截至2018年运营车辆数达1050辆,运营线路4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23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跻身全国机场第七位,2018年全省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达4762.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1.99万吨。
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信息系统加速构建。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邮电业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半数的县没有电信局、所,通信十分困难。改革开放以来,陕西邮电通讯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全面进入网络时代。2018年,全省建制行政村100%直接通邮,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100%,邮电业务总量达2354.79亿元,邮政业务总量达138.88亿元。互联网宽带用户高速增长。互联网宽带用户由2000年的19.87万户发展到2018年的1057.40万户,增长52.2倍。截至2018年12月底,全省通信光缆线路长度累计达到123.8万公里;全省移动电话基站数达23.9万个,4G基站数达13.7万个。
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清洁能源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能源供给严重短缺。1949年,陕西能源生产总量只有43.7万吨标准煤,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陕西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2018年全省能源生产达到5.6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5.1倍,其中原煤4.48亿吨标准煤,增长36.7倍;原油5031.53万吨标准煤,增长584.1倍。改革开放以后,陕西火力和水力发电建设并举,电力装机容量不断扩大,电力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截至2018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350万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835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快速发展,2018年达807.98万吨标准煤,较1978年增长34.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