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的灵魂,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改善营商环境,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积极抢抓各项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和新兴消费模式层出不穷。2018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2649.8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84%;2013年至2018年间增速连续保持两位数,实现年均增长13.2%。随着京东物流总部等大型网络零售商在陕落户,互联网零售呈现较快发展态势,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418.43亿元,同比增长30.8%,高于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0.5个百分点。工业领域,围绕汽车、航空装备、电子、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领域,加强科技支撑,打造新经济增长点,工业高技术和转型升级产业较快增长,工业向中高端、技术型转化的步伐加快。2013-2018年,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和19.9%,分别高于规上工业4.7和9.7个百分点。反映发展新动能的产品产量高速增长。单晶硅产品产量达到全球第一,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产品增速远高于传统产品,大型运输机、闪存芯片、高端液晶面板等成为陕西制造新名片。
科技投入力度不减,科技优势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陕西科技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全面建设创新型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促使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全省专利申请由1985年的302件迅猛增加到2018年的76512件,全省专利授权量由1985年的5件增加到2018年的41479件,R&D经费投入强度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2018年,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66.58,居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6.06,居第4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7.5%提高至58.3%;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132项,居全国第6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00家,较上年增加330家。全省3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旅游收入成倍增加。作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充分发掘整合各种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迅猛。2018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437.14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31.26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18倍和1765倍,年均分别增长15.5%和20.6%;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258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789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40.7倍和250.7倍,年均分别增长14.8%和22.7%。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截至目前,全省128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14个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71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市场主体增势强劲。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市场主体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深化,全省企业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度不减,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市场主体持续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活力得到释放,为全省经济发展蓄势增能。陕西商事制度改革的前五年,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35.53万户,累计登记市场主体182.53万户,是改革前历年积累总量的1.43倍。2018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位列全国第八,增幅居全国第一。大型企业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全省“五上”企业数量达到27793户,较上年增长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