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人均GDP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财政实力显著增强,企业效益稳步提升,经济发展日益从注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人均GDP稳步提高,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1952年全省人均GDP仅85元,1978年不足300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人均GDP大幅提高。1988年跃上千元台阶,2001年迈过5000元大关,2005年冲上万元新台阶,2009、2011年分别跨越2万、3万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人均GDP继续快速增长,2013、2016年分别跨越4万、5万元大关,2018年达到63477元,人均GDP从1952年相当于全国的71.4%提高到98.2%,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按年均汇率折算,2004年陕西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台阶,2007年迈过2000美元台阶,自2009突破3000美元后,连续3年每年跨越一个千美元台阶,2018年达9592美元。1953-2018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增速为7.9%,其中1978-2018年增速为9.7%。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存款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财政总收入不到1亿元,1971年全省财政收入仅12亿元。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6年突破百亿元,2001年跨上200亿元台阶,之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跨越千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跨越2000亿元,2018年达2243.14亿元,1953-2018年年均增长11.4%,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6%。每百元GDP地方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5.08元提升到2018年的9.18元,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不断提升。陕西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全省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健全。2018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0567.42亿元,1953-2018年年均增长16.6%。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513.81亿元,1953-2018年年均增长18.3%。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保险业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陕西拥有上市公司47家,法人保险业机构1家,省级分公司58家。
降本增效成效明显,企业效益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工业坚持“提速增效,提量增效”并举,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企业杠杆率不断下降。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3060.4亿元,比1998年增长25.6倍。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36.3亿元,2000-2018年年均增长36.2%。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4.1%,较1998年提高9.1个百分点。同时,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2.2%,较1998年提高13.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3.9%,降低17.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