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7期 / 正文

巨晓林:差一点也不行的“农民工”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0-08 15:12 作者:苏怡

1.jpg

2018年12月18日上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知识型企业职工的优秀代表——巨晓林荣获改革先锋称号。

这位从宝鸡岐山走出来的农民工楷模,尽管离家31年,但至今乡音未改。“在外漂泊了这么多年,最挂念的还是家乡的面条。每次回家就待几天,走的时候都要带些土特产和当地小吃。有时在工地上,实在想念家乡的美食,我就亲自给工友们做宝鸡的臊子面,大伙还都爱吃得很。”谈起家乡,巨晓林深情地说,“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等退休后,我打算回宝鸡,也为家乡建设出把力。”

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享誉全国的知识型工人、农民工楷模,这位憨厚、朴实的关中汉子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用拼搏和汗水谱写了人生的精彩华章。

 “咱农民工也要努力学技术,成为懂行的人!”

回忆起过往,巨晓林始终保持着微笑。他说:“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步步成长起来的。40年来,我有幸经历了我国铁路从普速到高速、从轻载到重载、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成就了我的人生梦想。” 1979年,巨晓林高中毕业回到了农村。紧接着第二年,他所在的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开始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巨晓林成了一名“庄稼汉”。然而,贫瘠的土地并不能给这个家庭带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在农闲时打临工。   

“起初,我在镇上的一家建筑工地筛沙子。别人一天筛一车沙子,我一天能筛两车沙子。干活不惜力,时间长了,工友就有意见,我也就干不成了。后来,我花钱买了放映机,走街串巷开始放电影。”巨晓林说,那时候农村时常停电,为了保障电影放映,他还自己研发了一台小型发电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电视机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家里的必备物件。巨晓林的电影放映生意开始走下坡路,收入越来越少。正当他陷入困境之时,1987年春节,家里亲戚给他提供了一个信息,中铁电气化局招收“农民合同工”。从此,巨晓林便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要当修建电气化铁路的农民工,一家人都很高兴。临走前,父母一再叮嘱:晓林,找个工作不容易,一定要好好学,好好干!”至今,巨晓林还清晰地记得离家时的情景。他伤感地说,后来父亲去世,他在哈大线上施工,没能赶回去,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带着家人的期盼和对新生活的憧憬,巨晓林信心满满地加入了铁路电气化建设大军。然而,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铁路电气化是一个技术活儿。刚上班时,我连施工图纸都看不懂,接触网零部件也叫不上名字。”巨晓林说。为了不拖后腿,每次大家去吃饭,他就留在接触网支柱下照看工具和材料,抽空学习。白天跟着大伙施工,向师傅学习,晚上营地熄灯后,他悄悄打着手电筒学习,把技术要领记在本子上。

为了掌握施工技术,他还自费买来了《钣金工艺》《机械制图》《接触网》等30余本专业书。无论工地转移到哪儿,他都把这些书带在身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有工友不解地问他:“你一个农民工,学那玩意儿有啥用。”巨晓林眯着眼笑呵呵地回答:“咱农家子弟,找份工作不容易。干,就要干好。咱农民工也要努力学技术,成为懂行的人!”

 

“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

2003年,对巨晓林来说,是相当困难的一年。因企业任务不足,一大批农民工休假了,巨晓林也在其中。他说:“在工地上,我时常看到一些新来的工友学习接触网技术有点吃力。回家后,我就想写一本关于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的工具书,把自己这么多年总结的施工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早一点入手。” 回家后,巨晓林便一头扎进写书的热情中,一旁的妻子气冲冲地说:“人家都把你辞退了,你还写哪门子书。书能当饭吃吗?”   此时,巨晓林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他感到愧对妻子。为了表达歉疚,他给妻子写了一首小诗:冬天里,我把一个最美妙、最美好的梦,种在心田,抚育着、抚育着,希望它早点发芽、开花……妻子看后破涕为笑,说:“应该把冬天改成春天。晓林,春天才是发芽的季节呀。”   架不住巨晓林的软磨硬泡,妻子终于想通了,开始支持他写书。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巨晓林终于完成了《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书稿的写作。随后,中铁电气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书稿进行了科学论证和精心修改,最后编印成书,发到全局数千名接触网工手中。

2010年5月,作为高技能人才,巨晓林被选调到京沪高铁参加施工技术攻关,同时公司聘任巨晓林为“工人导师”。巨晓林所在班组被正式命名为“巨晓林班组”。 面对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施工,巨晓林抓紧学习充电,连走路和吃饭都拿着笔记本念念有词。很快,高铁施工的技术规范与标准在他心里扎了根。他带领团队先后改进“支柱标高测量法”“悬式绝缘子巧绑扎法”等10余项施工工艺工法,他所在的QC小组《提高京沪高铁数据测量一次合格率》科研课题获得全国工程建设QC成果一等奖和中国中铁股份公司最佳成果奖并在全线推广。

“和普速铁路相比,高铁对施工作业的要求异常精确和严格,而接触网施工标准又决定了高铁的运行速度。要建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不但需要掌握高科技,还需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巨晓林说。

从业31年来,巨晓林先后参与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京沪高铁、京福客专、石济客专等十几项国家重点铁路工程建设,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施工笔记,带出的徒弟遍布20多个项目部,其中有21人成长为工长、7人成长为工程队长,3人成长为项目总工或项目经理,6人成长为“能工巧匠”……在师傅巨晓林的感召下,他们奋战在我国电气化铁路战线上。 “如果说陕西的这块土地抚育了我,陕西的文化滋养了我,那么铁路电气化事业,就是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我感恩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巨晓林动情地说,“能亲手建造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是我一生的荣光。”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