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19第7期 / 正文

沧桑70载,追梦新时代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19-10-09 14:16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处伟大祖国的腹部,是我国由东部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要道。在旧中国,陕西相对闭塞落后,思想束缚严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低,加之无休止的战乱,使得土地资源贫瘠,生存环境脆弱,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和残酷剥削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困苦之中。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使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总指挥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革命胜利,中华民族再次站了起来。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启了陕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篇章。三秦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经过70年的努力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辛勤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古老的三秦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走上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康庄大道,谱写了一曲三秦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壮丽史诗。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回顾历史,目的就是为了不忘过去的苦难,正确认识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展望美好未来。

70年来,三秦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省情现状,艰苦创业,大胆创新,突破封闭僵化的单一经济模式,不断调整改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效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使得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快车道,富民强省和跨越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面对新的时代、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广大三秦儿女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以坚定的态度、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举措,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不断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1.jpg

全省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城乡居民生活得到大的提升。经济总量大跨越。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经济发展首先实现了量的跨越。1952年全省生产总值(GDP)仅为12.85亿元,历时40余年到1995年才(删)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1年、2004年分别突破2000亿元和3000亿元之后,2008年陕西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851.32亿元。2018年陕西生产总值24438.32亿元,为2008年的3.07倍,为建国初期1952年的1901倍。经济总量的大幅增长,为陕西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人均GDP大跨越。1952年陕西人均GDP仅85元,1988年跃上千元台阶,2005年冲上万元新台阶,2008年人均GDP达18246元,2018年人均GDP达63477元。2018年人均GDP是2008年的3.47倍,是解放初期的746倍,真正实现了大的跨越。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跨越。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再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外资、私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分成为增加居民收入的渠道。农村税费改革、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等等一系列措施,直接促进农民增收。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8元,2018年为33319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0.5倍、104倍;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0元,2018年为11213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2.4倍和80.2倍。

全省农业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彻底解决数千年来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则邦宁!”作为“邦本”的老百姓吃的饱、穿的暖,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回顾中国几千年历史,每隔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就会因为天灾或者人祸的原因闹饥荒,从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动荡,乃至彻底的改朝换代。从解放初恢复农业生产,对农村实行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发展模式,到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1984年我省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1024万吨,彻底摆脱了陕西吃粮靠外省调剂的历史。1998年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突破1300万吨大关,达到1303万吨,2008年全省粮食总产1150.9万吨;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1226.3万吨,与1949年相比,在农作物耕种面积减少20%的情况下,产量增长了3倍。此外,我省油料、棉花、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等,都取得了几倍乃至十几倍、几十倍的增长,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我省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陕西人民彻底摆脱了数千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的饥馑状况和灾荒之年,“吃饱饭”再也不是普通群众的奢望。

房地产业从无到有,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镇在计划经济的体制内建立起了一种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低租金为特点的实物福利分配住房制度,城镇居民的住房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提高租金、标准价售房、集资建房等方式拉开了住房改革的序幕。1995年至2008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2920.96亿元,年平均增长29.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4年的6.4%提高到15.7%;1995年到2008年,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8301.5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25%。2012—2016年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6.57万平方米,是前5年销售面积的1.4倍,年均增长4.3%。仅仅在2018年一年,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3534.67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4118.56万平方米,分别为1995年——2008年13年间的120%倍和49%。

交通邮电业发展迅猛,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经过70年对铁路、公路、机场的建设投入,陕西交通网络日益完善,立体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如今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和呼包银榆城市群发展规划相继获批的历史机遇中,陕西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和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一日交通圈正在形成。公路网密度由1949年的0.09公里/每平方公里提高到2018年的0.85公里/每平方公里,增长9.4倍。截止201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1038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90.1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的发展尤为突出,1990年西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陕西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2005年全省高速公路就突破1000公里,实现了首次跨越式发展,2008年末高速公路2466公里,2018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300余公里,仅仅最近十年时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就增加了一倍。2018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101公里,比1949年增加了22倍;除了普通铁路,高铁通车里程也在近几年大幅度增加,极大便利了群众出行。民航运力大幅提升,1989年末咸阳机场一期工程投入使用,陕西民航运力大幅提升,2018年陕西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71.16万公里,航线439条,国际航线93条。全省邮电通讯业实现历史性跨越。陕西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在70年间彻底改变了过去通讯缓慢、信息不畅的局面。1978年每百人仅有0.17部固定电话,而且安装固定电话还要缴纳昂贵的初装费,远非一般的普通百姓可以承担的起。现如今,固定电话安装早已免费,手机几乎成为人们生活必备。此外,小轿车等耐用消费品也进入普通寻常百姓家。2017年,我省每百户家庭平均拥有私人汽车26.9辆,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加。

1.jpg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建国70年来,陕西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不断提高和创新中求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坚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和“三秦学者”、“四个一批”等人才工程,使教育改革的红利惠及三秦人民。全省普及9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为陕西的经济社会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实用人才,据统计,1949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1.26年,2018年提高到10年,文盲率由1949年的80%以上降至3.76%左右。1978年,我省有高校30所,2018年达81所;1978年普通高校在校人数8.44万,2018年达106.9万。9年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2018年,全省有普通小学4752所,普通初高中2094所,办学条件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陕西科技事业在这70年里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陕西省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88年4月,陕西省委提出“教育奠基,科技新陕”方针,三十多年来全省抓住改革开放机遇,不断用科技带动和优化生产力,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共有168项科学技术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在全国排名第4位;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指数63%,居全国第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强劲动力。

3.jpg

医疗卫生体系日益完善。建国后,党和人对人民的健康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各项卫生事业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目前我省已经逐步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及相关卫生防疫体系。2018年全省经批准成立的合法医疗卫生机构5293个,比1949年增长了58.1倍。老有所养变成现实。建国70年以来陕西逐步建起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能够基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2008年底433.37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其中124.3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2007年开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底试点地区的参保率就达到90%以上,普及速度之快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为陕西社会保障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08年底有84.46万人得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330.39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全民医疗基本实现。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初医疗卫生工作重点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努力,全省逐步建立健全了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形式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体系。近几年,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为301万人,2008年发展到432.67万人,以大病补助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前三年实现了全覆盖,从2003年12月启动,截至2018年底,全省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4个县,全省参合农民2553万人,参合率达93%,极大的解决了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有效助力了全省脱贫攻坚的大局。

文化、旅游、商业贸易事业跨越式发展,全民生活水准普遍提高。文化事业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70年,全省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丰富多彩,截止2018年全省有各类文化机构2088个,职工21500余人,这些艺术表演团体和场所、公共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相互补充、百花争艳的新局面,及大地丰富了我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省份,近年来陕西不断挖掘和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迅猛发展。2018年全省共接待国际国内旅游人数5.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03亿元,分别为1978年的37560倍和15万倍,其中国际旅游人数38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83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78.2倍和1345倍。商品市场活力增强。建国初物质匮乏,受计划经济影响,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从而制约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经济活力增强,多种经济成分和运行方式并存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逐步形成,2018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0年的3.09亿元增加到8113亿元,增长2625倍,全省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3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后,连续5年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营销网点遍布城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百货商场和供销社一枝独秀,商品营销方式单一,改革开放后我省商品销售方式逐步走向多元化,一些国际国内知名连锁超市如麦德龙,沃尔玛,国美,苏宁等相继在陕西落户,从而使陕西新型多元化销售网络迅速崛起,2018年我省限额以上批发业网点1190个,从业人员9.1万人;限额以上零售业网点3726个,从业人员22.3万人;限额以上餐饮业网点1275个,从业人员8.36万人;限额以上住宿业879个,从业人员6.96万人。这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城镇就业难的问题。

节能降耗初见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国初,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使人们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十一五”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我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努力使经济发展朝集约化模式转变。2018年万元GDP耗能为1.28吨标准煤,比1978年减少7.25吨标准煤,下降近85%。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19.78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减少12.61万吨标准煤。山川秀美变为现实。建国初,陕西仅有森林19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7%。近年来,陕西积极开展沙漠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使森林面积不断扩大,到2018年,陕西森林面积8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着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城区改造力度,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秦岭生态保护、秦岭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引汉济渭等工程先后实施,使全省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明显改善。截止2018年建成公园个数253个,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64平方米;自然保护区6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5.74万公顷。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不断加大,“铁腕治霾保蓝天”取得新的成效。2008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62亿元,比2007年增长44.5%,之后投资比例逐年增加。(近十年数据待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好转,据统计2018年全省10个地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超过300天。

70年沧桑一瞬而过,但这短短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西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亘古未有的。70年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普通百姓的楼房梦、电脑梦、手机梦、旅游梦、汽车梦、求学梦等等都正在变成美好的现实。传统的衣食住行已让位于穿衣讲时尚、吃饭讲品味、居住讲档次、出行讲快捷的发展和享受型消费。70年岁月沧桑,风云变幻,古老的三秦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革。陕西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经历风风雨雨,走过沟沟坎坎,回首往昔,既有艰辛坎坷,也有纷呈亮点。当前,陕西已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依托能源化工基地的优势,抢占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链高端,拥有着丰富的区位、文化、教育、科技等资源。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勇敢的迎接机遇,直面挑战,我们将会以崭新的姿态迈入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做出三秦儿女的新贡献。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