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10期 / 正文

无限靠拢主场

—— 陕建的社会担当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0-12-28 09:52 作者:◎本刊记者 刘甜甜

助力脱贫攻坚,陕建像创鲁班奖一样,注重每一次帮 扶的细致入微

1.jpg

安康市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厂房建成后,企业纷纷入驻,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洪光/摄

马永涛的事迹从2019年5月开始热传。作为陕建派驻的第一书记,他将近5年时间献给了农村。

2019年5月,子长县扶贫办收到一份特殊的申请报告,送报告的人叫赵随合,是瓦窑堡街道办张家庄村的村主任。上面按着281个鲜红的手印,赵随合代表村民前来,是为了留住马永涛。

事情很快传开,马永涛成了陕建的“红人”,媒体报道一波接着一波,写有他扶贫经历的报纸也被放到陕建的博物馆。

尽管如此,他还要做扎根在大山里的扶贫干部,在子长县当了3年的第一书记后,马永涛转战白河县成为驻村工作队长。

扶贫的每一刻,都有陕建为他“撑腰”。以张家庄为起点,马永涛和陕建不断完善扶贫思路,投入资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吸收劳动力就业,通过消费带动贫困户收入,招录学生进入其所属的学校……陕建始终在用自身优势搜罗一切能派上扶贫用场的资源。

走在扶贫路上的“赤脚医生”

马永涛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个老师会去当第一书记。他还记得,2016年4月接到领导通知时,愕然一怔。

对于第一书记,身为陕建技师学院的老师当时只闻其名不明其实。后来他才知道,选派第一书记是要脱产驻村。

马永涛有些慌神:自己这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能适应陕北的生活,挑得起这副担子吗?

下村前,马永涛把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看了一遍,下村后发现,电视剧里有些场景有点“呵呵”。马向阳当第一书记,村里有那么多年轻人跟他一起干。而他所去的张家庄村全是老弱妇孺,村干部的平均年龄也达到60岁。

驻村工作可“都是事儿”。张家庄地处延安与榆林的交界,是省定贫困村之一。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产业发展后继乏人。村里人均耕地0.45亩,大多种点玉米、小麦,每亩收益不足千元。

现在回想起来,马永涛把那时的自己称作扶贫路上的“赤脚医生”,摸不着头脑的时候,他先从“望闻问切”开始,做起了调研。

最终给陕建集团的调研报告显示,产业发展必须是头等大事。他求助于互联网,一番查证,黑枸杞适合黄土高原生长,便将之确立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栽培品种。

樱桃好吃树难栽。2017年试种的黑枸杞当年便发了芽,知道的人都异常兴奋,抢着来看。但西农专家考察后,给出了令人绝望的预告:以目前的挂果情况看,10亩地只能产一碗黑枸杞。

这对于马永涛和乡亲们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看来老人们常说的‘黄土生万物’也不都是对的。”他忍痛推掉长势还不错的苗子。

马永涛一度泄气,但工作还得继续。2018年,出省考察后,亩产300斤,能卖3000元的藜麦引起了他的注意。藜麦适合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的环境。和同行的干部商量后,他们背回了25亩地种子。

在黑枸杞之后,村民似乎对产业发展产生了信任危机,说什么也不愿意参与种植。“真的极其内疚。”马永涛决定破釜沉舟,他公开承诺,以扶贫中可以自己支配的补助作赌注:“挣了钱是你们的,没有挣,我的1万元你们分。”

陆陆续续的有11户决定再相信一次马永涛,可眼看就到了芒种,等了好久也没有人来领种子。上门一问,大家没有明说,但马永涛听出了其中的意思,1万元的承诺空口无凭。

随即,白纸黑字,马永涛写下承诺书并按了自己的手印。

藜麦顺利种下,颇有经验的农民还是给马永涛上了一课。藜麦较难种植,刚出苗时容易招虫,大家便把炒熟的小米一起埋进黄土,轻轻松松便解决了一个难题。

最终的成果往往是最好的广告,当年便见效的藜麦,引起了更多村民的兴趣,到年底丰收时,有17户村民上门说,明年他们也要种。

如今,藜麦种植已经扩展到子长县很多乡镇。正在生长的藜麦有很多种颜色,并且在规划后连成一片,风景极美,已经被纳入乡村旅游的规划。

马永涛的心情终于放松,他打趣地说:“我的1万元还是保住了。”

产业扶贫要抓住“农村精英”

午后的阳光愈发晒得热烈,层层叠叠的山峰绿油油一片。转眼间,马永涛已经在白河县焦赞村奋战一年有余。

带上防蚊虫叮咬的药,他走出村委会,本能的抬头看了看天,叹了口气说:“来了农村以后,就更期盼风调雨顺。下雨怕,出太阳也怕。雨水太多怕影响庄稼生长,出太阳怕苗子晒死。”

马永涛所说的庄稼主要指去年刚引进的黑花生。虽然陕南与陕北的气候环境大不相同,但村民的想法却都出奇的一致。

为了促进贫困户增收,马永涛有意引进黑花生,但村民提出质疑,“赔了怎么办?把地耽误了怎么办?”

他只好先找几个大户试种,每天去地里看几遍,直到一地绿色,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2019年9月,试种的花生成熟,马永涛兑现了包销的承诺。除了陕建集团内部销售,这些黑花生经过加工、包装还被放到安康市汉滨区扶贫商品直营店进行线上和线下销售。

这几年,张家庄的藜麦,焦赞村羊肚菌、木耳,不管是形成规模的,还是零散的,陕建一律收购。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陕建的消费扶贫调动了每个员工的积极性。

2019年,在国企改革的契机激励下,为了加强自有小区的物业管理,陕建成立金居物业公司。今年,金居物业创办的“陕建之家”销售平台即将上线,面向每个家属院、每个员工销售农产品。

“我们全省的小区加起来有100多个,员工更不用说了,市场还是很广阔的。”陕建集团扶贫办副主任洪光说,通过这个举措,贫困群众的农产品有了“可销售的渠道”,员工买到的东西有了“可保证的品质”,这里面还秉持了陕建双赢的发展理念。

让对方先赢、让对方多赢,在焦赞村,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贫困户和村集体。

焦赞村是国家深度贫困村,贫困程度比张家庄更深一些。并且村集体没有地、没有资金、没有人,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但村上粉条厂、羊肚菌、花卉三大产业发展成熟,这为马永涛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破了题。

既然贫困户发展产业有顾虑,那么新引进的产业仍由大户认领,同时成立由村干部主导的秦工专业合作社,一切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农产品,或是产业发展所得,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给村集体提留。

这些大户对于发展产业多半是“不须扬鞭自奋蹄”。马永涛说,他们的扶贫思路便是抓住这些“农村精英”。

此后,陕建出资15万元新建5个大棚,由经营羊肚菌的张梅租下来。在养殖上,马永涛看中了颇有市场前景的芦花鸡、五黑绿壳蛋鸡、生猪,分别由粉条厂老板刘勇和张梅负责经营,带动贫困户务工。

除此之外的花卉产业,也在马永涛的计划范围。

今年4月,当地干部筹划着给焦赞村做一个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马永涛想到,这也是他们的优势。

1.jpg

陕建尽最大努力帮助就业全省“未脱贫、未就业”的贫困户

陕建下属的建筑设计研究院曾为全省30多个农村量身打造发展规划,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将此事告诉洪光,得到大力支持。没过几天,集团派出的调研团队就来到了焦赞村。

张黎梅是这次团队的负责人,她所看到的焦赞村,是一个位于两省交界、秦巴山地的美丽乡村,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之后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确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将眼光放长远,张黎梅所做的乡村振兴规划辐射整个宋家镇。对于焦赞村,她确定了以现有的羊肚菌、粉条加工为短期目标,以花卉产业为基础的田园农旅为长期发展目标,目的是将焦赞村打造成一个“对花品茶·与菌共赏”的田园综合体。

就业扶贫托起“稳稳的幸福”

疫情刚过去胶着的阶段,陕南的大山还没有完全褪去湿冷,马永涛翻过一道梁,再越过一座山,走遍了白河的角角落落。

这次他们要落实的,是陕建吸收以湖北为主的返乡人员务工的行动。一同参加行动的,还有十二建200多名员工,他们分成小组,走遍了安康的每个县城。

3天时间,马永涛他们见了500多个返乡农民,最终进入陕建工地的有30多人。

常年在外的程富民回来了。2019年,他还在江苏南通的一些私人企业做木工,工作、吃住都不稳定。但为了生活,谁不是这样奔波?

外出务工的农民想回家的理由大体相似,程富民家里有身体不好的父亲,刚做了眼睛手术的母亲,还有照顾孩子的妻子,背井离乡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上不能养、下不能教。

1.jpg

陕建承建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能有一份工作待在家里陪小孩、陪老人,程富民已经很满足了。但当他背着铺盖、拿着家当走进工地时,眼前分配好的宿舍、布置好的生活用品,让他感动至今,外面的企业从不管这些。

在西安曲江的一个工地上,程富民继续干着木工的活,一个月拿到近8000元的工资。

陕建的项目多,只要工人愿意来。今年3月,集团党委决定,针对全省7224名“未脱贫、未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只要有就业意愿,并且满足就业条件,尽最大努力帮助就业。

3月24日,集团成立了由32家所属企业和2所高职院校组成的11支帮扶工作队,下设177个扶贫小组,成员553人,赴全省11个地市开展工作。

接到来自十二建的电话,郭华群刚开始有点懵,他坦言自己是残疾人,很多工作单位都不要。但很快,接连两拨人冒雨来到郭华群家里,当晚,他便签下了就业意向书。

安康市汉滨区东坝新村的贫困户郭华群至今还觉得心有不甘,命运的打击实在来得猝不及防。

如果没有高位截肢,他可能还带着父母、妻子去浙江打工,虽然在外面的日子辛苦一些,但出去的十多年间,他们一家的收入还不错,曾在老家盖起了四层楼房,完全是直奔小康的节奏。

但这一切都因为生病按下了暂停键。

2019年3月,刚到浙江的郭华群感觉有点腿疼,在医院把能做的检查都做了,没看出什么毛病。特意从上海请专家过来,上手术台打开一看:“不好!”确诊是肿瘤。

郭华群觉得眼前一片黑,他回到西安,寄希望于化疗,一天一片药500元,吃得心疼,但似乎没有效果。他度日如年,头发掉光了,暴瘦到70斤,一度觉得日子过不下去,药停了,后事也交代好了。

但不到最后一刻,哪能轻易放弃。他们来到北京,专家二话没说:“必须截肢。”做手术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下20多万元外债。

失去了右腿,郭华群从家里的顶梁柱变成了拖累,贫困户名单上也“榜上有名”,他恨得直捶那条空洞的裤管。

直到十二建打来电话,他才觉得看到了希望。

签了意向书没几天,郭华群就上岗了,他有一身的好手艺:抹灰、织模板、绑钢筋、打混凝土样样拎得起来。虽然土建做不成了,但分享经验,做技术培训游刃有余。

如今,从他家到项目上,只需要十分钟,每个月能拿3500元工资。今年6月,陕建还给在浙江打工的妻子安排了工作。

陕建的细心体贴令郭华群动容。前段时间,他筹划着去西安一家医院安假肢。“得知这个消息,十二建专门叫车接送了三回。”郭华群说,要不是这样,即便到了西安,走个马路、过个天桥对他来说都是天大的困难。

解决就业,不是眼前之计,而是长久谋划。

2017年,在安康这个劳务输出大市,陕建集团成立劳务培训机构,专门吸纳安康地区建筑产业工人。

三年来,通过劳务公司流入安康建筑市场的当地工人有将近4000人。这里不仅承包找工作的事,还承担包括17个工种的培训。

我能想到的法子还有多读书

事实上,十二建在安康的布局也有着扶贫的初衷。

2017年,为了发挥国有企业的扶贫优势,省国资委成立9个扶贫“合力团”。在陕南,陕建作为合力团团长单位,在安康市成立十二建公司,以建筑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

5年过去,十二建扶贫成效显著,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上缴利税6600万元,已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企业。

陕建投资3亿元在汉滨五里工业区建设的新型材料工业园,一期工程已经建成。2018年7月,陕西建工(安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在安康注册成立,主要生产PC装配式建筑。

在陕西其他地方,PC装配式已经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而此次在安康的布局,也出于脱贫攻坚的需要。

2020年下半年,产业园预计吸纳300人就业,实现年产值2亿元,税收1500万元。

对于扶贫,大到布局企业,小到修桥修路,陕建始终在举全集团之力挖掘可用资源。除了就业,马永涛能想到的办法还有多读书。

初到张家庄村的调研,持续了近2个月。在最终的报告中,教育扶贫被列为第二项重点开展的工作。

马永涛发现,上了大学后,村里很多人都在贷款,4年之后的还款不是一笔小数目,压力并没有减小。身为老师的马永涛,比任何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起初将贫困户列入资助范围,后来觉得大家都不容易,便申请只要考上大学,都给孩子资助。

在张家庄的3年,陕建一共帮助16名学生免费进入大学。“孩子们也很争气,还有考到新加坡的。”说起这些,马永涛高兴地像自己孩子上学了一般。

考上学校的,陕建帮助村民减轻了负担,那没考上的呢?马永涛发现这部分孩子还不在少数,他们大都在社会上混,学历不高,没有技能,工作一般,有的还把家长愁坏了。

针对这些孩子,自己所在的技师学院终于“派上用场”。大致搜罗了一下,有11个孩子愿意重新走进学校学点技能。

陕建同样开出优惠条件,学费全免,住宿费减半,贫困家庭的孩子还可以得到每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最重要的是,毕业之后,只要他们愿意,可以在陕建系统实现就业。

这个措施的辐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张家庄扩展到整个陕北,先后有365名学生进入技师学院。

一听到孩子可以上学的消息,张家庄的贫困户石国柱陷入纠结。已22岁的儿子石博博,以前只上到初中便辍学了。现在没有学历,没有能力,只能在社会上做一些体力活。

“让他继续上学吧,年龄有点大,不让上吧,没有个像样的工作,娶媳妇都难。”想了很久,石国柱还是打算碰碰运气,跟马永涛提了一句,没想到当场就把这事定下来,他兴奋地给儿子打了电话。

2017年入学的石博博,今年刚好毕业,在陕建三建菏泽公司,已经从技术员做到了木工工长,管吃管住工资达到了5000元。

这个扶贫模式被陕建称为技能扶贫,马永涛转战白河后,这些政策“继续生效”。截至目前,全县有近50人、安康地区有200多人进入技师学院继续学习。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