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特刊 / 党建特刊 / 2020第12期 / 正文

扶贫“五味”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1-01-27 11:28 作者:◎刘静


▼农民喜获丰收的景象

1.png

2017年5月延续至今的产业扶贫,让镇巴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县区,让花园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这段产业扶贫路,五味杂陈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

酸楚,这是花园给我的第一感觉

驻村第一次入户,看到低矮的土墙房里,昏暗的灯光下,衣衫单薄的胡欣怡流着鼻涕,顶着乱糟糟的头发,身上的衣服还泛着油光,忍不住鼻头一酸。这孩子是和我女儿一样的年纪呀,应该有爸爸妈妈的疼爱,应该可以绕着爸爸妈妈撒娇呀。可她小小年纪,平时要照顾身有残疾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都回来不了一次。

后来在走访中了解到,花园像胡欣怡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每每看到他们,再想想自己的孩子,因为贫困,生活境遇差异竟然如此之大。不由得心中泛起酸楚。

艰苦,深入开展工作后的真切感受

花园有10个小组,9个都在山上,要入户走访,只能靠自己的双腿。记得第一次去最远的张家山,累的说不出话;龙辉家门口没有架桥的时候,每次去都要淌水;去周家湾,需要提前好几天谋划……这些身体上的苦,咬咬牙都可以忍下去,而最难战胜的,是帮扶产业发展中的那些苦。

产业发展项目选定了。长线产业是茶,发展模式是“企业+农户”。动员农户种茶的时候,困难重重。先是做不通农户的思想工作,很多人认为花园不适宜种茶,也怕茶企中途跑掉,再说家里没劳力地开不出来,各式各样的原因。等到茶企建了厂房,茶山有了样子,群众才你两亩他三亩的开始点茶籽栽茶苗。

在动员大户带动贫困户养鸡的过程中,粗略统计,3年多来,召集3个大户开会不下20次,走访3家的次数加起来超过200次。而成立养鸡联盟的事,从开始说到现在,依然没有实际行动,我们也是有苦难言。

水稻种出来了,加工时间紧,赶不上展会成了难题。程主任驱车从西安到镇巴,再从镇巴到西乡,后来在加工厂里硬生生等了多半天,才等来了老板,解决了问题。

大米加工包装好了,入了库,建了网上商城,怎么卖又成了难题。

那段时间,所有的同事,都为“长岭望月”大米代言宣传,朋友圈里“长岭望月”大米的宣传接力刷屏。大家在电话里,也是联络亲朋好友推销大米的。有同事联系了电商平台,有同事找到了渠道供应商,就连厅机关食堂,都摆上了我们大米的宣传展板。年货节上,大家两人一组排班,一边蒸饭煮粥让参观者品鉴,一边耐心细致详细介绍。

把扶贫产品变商品难,把商品销售出去更难。

咸涩,这是事必躬行的感受

7月份的一天,天气预报发布高温黄色预警。8点多接到杨队长的电话,说水稻出现病虫害,让我们去看看。这可是一刻也不能耽搁的。我和马红战立马出门,在稻田里从这头查看到那头,拍取病虫害照片发给汉中市农科所水稻专家。专家以绿色食品选用准则确定了使用的农药,解决问题后,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往回走的路上,才发现马红战的红色T恤已被汗水渗透,贴在身上。

有一年冬天我在驻村时,女儿恰巧患流感发高烧。三天没有和女儿通电话,爱人刚开始瞒着我,那天执拗不过我,就同意了。通话时女儿问我冷不冷,冷的话用暖宝宝。听到女儿说话的语气明显虚弱,在我的追问下才说是发烧了,已经吃过药了,让我不要担心。

挂掉电话,脸上是咸咸的泪水。

甘甜,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2017年6月,花园成立了第一家合作社;10月,茶企开始流转土地,挖掘机开上了山,边开路边整修茶园;2018年初,龙辉家门口架起了钢板桥;3月,茶山开始点茶籽,胡文明帮何明银搭起了圈舍、进了鸡苗;4月,购回了优质水稻品种开始育秧;5月,更多的农户在大户带动下开始养鸡;6月,验收第一批养鸡户,大户和农户拿到了真金白银的补贴;8月,优质水稻丰收在望;9月,家家户户收稻忙;10月,农户养的鸡陆续出栏,农户拿到了卖鸡钱;“长岭望月”大米更是销售一空,种植户户均增收了5337元;养鸡户平均增收超万元;茶企每年土地流转费加务工费有约50万留在了花园……

想到这些变化,心里真的比蜜还要甜。

有人说,你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前行的路。那么,我们在扶贫工作中感受的那些酸楚、付出的那些汗水、经历的那些困苦,最后都会变成滋养我们心灵的甘甜,让我们回味久远,受益终生。




责任编辑:卫鲜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