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陵区钓北村守着“泾渭分明”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由于青壮年外出务工,村中不少老宅长期空置,同时存在部分土地撂荒、村集体建设用地闲置的情况,三类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2023年起,钓北村逐渐盘活闲置的老宅、撂荒地、村集体建设用地资源,让其焕发出新活力。
老院变新宅
“杨大哥,这院子空着多可惜!”钓北村党支部书记张锋走进杨南京的老宅,手指敲敲开裂的墙皮说道,“让出一部分老宅,村里找投资人来翻修,你不用掏一分钱就能住新房。”
杨南京听着心里直打鼓:“祖传的宅子哪有给外人用的道理?”
但看着自家长满杂草的院子,杨南京闷头抽起了烟。老宅室内采光差,大白天也得开灯,想翻新却掏不出钱来。思来想去,杨南京把烟头按灭在砖缝里,起身应了张锋的话。
在钓北村,许多院落因村民外出务工长期闲置,一些老宅虽房间宽敞却年久失修。
采收西红柿 视觉中国/供图
看着这些“沉睡”的土地,张锋和村干部一起探索老宅共享机制:村民让出老房的部分使用权,村集体联系具有一定资金、管理经验的投资人,出资翻修老宅,用于居住或发展民宿产业。
投资人出资将杨南京的平房推倒重盖,在原址上新建了一栋三层小楼,按照合同约定,南边房屋归杨南京自住,北边的房屋由企业运营。
摸着明亮的玻璃窗,杨南京笑道:“还是新房好,阳光照得人暖暖的。”
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杨南京的收入有了新来源,除自住的二、三楼,他把一楼的闲置房屋租赁给村里用来做村史馆。此外,他还将三分地流转到了村集体,按照每亩地1200元的标准收取年租金。
看到杨南京住进新房,与他紧邻6户村民也紧跟着与村集体签订了协议。
张锋还注意到村里独居、高龄老人普遍面临做饭难、吃饭愁的问题。
村集体早年建成的幸福院因设施不完善闲置许久,村里将它改造成“高·幸食堂”,服务60岁以上老人,每日提供两餐,收费15元,9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用餐。
“食堂每周更新菜单,蔬菜来自村里的设施农业大棚,保证营养均衡,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就餐难问题。”钓北村村干部郇海娟介绍道。
93岁的魏怀义是食堂的常客,每天上午10点,他准时到食堂用餐。吃完饭后,他与老友一起下棋、打扑克,或者看电视、晒太阳。
“以前独自吃饭怪冷清,总是把握不好做饭的量,在食堂吃饭方便,还能和老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魏怀义说道。
流量变“留量”
站在钓北村“泾渭分明”观景台上,泾河与渭河在此交汇,一浊一清,界限清晰。每逢节假日,总有游客驻足于此,拍照打卡。
渭河、泾河交汇处 视觉中国/供图
望着来往的游客,钓北村的村干部们开始琢磨发展产业的门道:怎么把游客留下来,让过客成为回头客呢?
村干部们将目光投向观景台旁的闲置土地,这片300亩的土地曾流转给砖厂,因经营不善,砖厂关停,土地一直在荒废。
“我们可以利用这块闲置土地,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张锋认为,如果合理利用,闲置土地也能重新创造经济效益。
村干部逐户与村民商量土地流转事宜,挨家挨户算账:一亩上好的土地年收成也就千元,如果将荒地流转给村集体,每亩地年租金为1200元,很划算。这笔明白账,打动了村民的心,300亩闲置土地便成了“拾光农场”。
村干部想得明白:“盘活土地资源,还是要立足农业本身,把庄稼种出‘花样’。”
既然是以景观引流,这片土地被规划用于种植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作物。油菜、红高粱、葵花轮茬种植,成了游客镜头里的天然背景板。
农场周边的空地同步开发了体验式游玩项目:萌宠互动区、农耕体验园、越野体验场……周末单日接待游客千余人,昔日的撂荒地重现生机。
“仅靠供游客拍照打卡的风景无法长久,只有引入第三方企业,才能把流量变成‘留量’。”张锋认为,应该引入专业公司,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
以“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为磁石,钓北村举办招商会,吸引众多企业携资金入驻。
嘉州云水间原野鲜火锅看中了这一地理优势,店长魏新昊说:“现在游客更倾向于短途深度游,周末驱车1-2小时到自然村,既能摆脱工作压力,又能体验农耕、饮食等文化。”
火锅店设立了观景间,游客就餐时可直接俯瞰两河交汇的景色,从“看一眼就走”变成“停下来体验”。
村民变创客
“以前从没想到,自家院落也能生钱!”钓北村村民王新房站在自家农家乐门口感慨。
王新房家170平方米的院落常年闲置,他却和妻子在县城经营一家30多平方米的餐馆,起早贪黑一年下来利润不过6万元。
看着村里变成网红打卡点,外来的火锅店、鱼庄客流爆棚,他坐不住了。“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为啥不能自己开个农家乐试试?”
说干就干,王新房选择了兼具乡土特色和差异化的吊罐鸡。
“开农家乐没租金压力,店员都是自家人,成本低。”他盘算着,农家乐就在村口主干道旁,邻近“泾渭分明”景区,周末游客扎堆,“现成的人流,为啥不抓住?”
开业后,夫妻俩一个掌勺、一个迎客,忙不过来时就叫来母亲打下手。饭店月收入稳定在1万多元,家庭年收入较以前翻了一番。
在王新房的带动下,他的婶娘在家里支起了手工锅盔的小摊、叔父卖起了手工饺子。
“刚开始村民不敢尝试,现在大伙开始有想法,改造自家庭院做产业。”钓北村党支部副书记魏伟觉得,村民的思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谋划,整体状态发生了转变。
村民王乐对此感受颇深,他的父母过去农闲时靠打麻将打发时间,如今每日清晨到火锅店帮忙准备早餐,傍晚还到景区卖饮料,每月增收五六千元。
王乐在高陵区拥有多家椒麻鸡门店,此次他瞅准了机遇,果断将自家生意带回家乡,在村里开起了新店。
赵宇是土生土长的钓北村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辗转上海、苏州做了近7年工艺工程师。2014年,赵宇回到西安创业,经营窗帘生意。
2023年5月,在村干部的提议下,赵宇返乡接手“拾光农场”的50亩土地。
“家乡不缺土地,缺的是懂经营土地的人。”回忆起创业初期,赵宇觉得跨行的第一道坎是选择合适的作物。他跑遍了西安周边的农业示范基地,通过观察十余种作物的生长情况,选定了火龙果和草莓。“火龙果抗病性强,管理难度低,草莓的成熟期短、市场需求高,两类作物都适合亲子采摘的模式。”他说。
为了降低冻害风险,赵宇对大棚进行智能化改造,使用手机软件自动调节通风口与保温被,冬季棚内温度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
经过一年的运营,亲子采摘项目年收入超过10万元,随着效益提升,赵宇的温室大棚也开始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