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评价、合理利用沙地资源,关系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主持人
文培培 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
嘉 宾
刘海燕 大荔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雷孟师 大荔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
韩迎丽 大荔县林业局生态与科技修复股股长
雷 磊 大荔沙苑国有林场场长
杨 龙 大荔县苏村镇党委书记
张小红 大荔县官池镇党委副书记
从“沙进人退”转为“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大荔沙苑的荒漠化治理历经几十年的探索。在治理实践中,大荔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创新性举措,全面保护、治用结合、优化结构,在实践中积累了实际经验。
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纵深推进,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有效开发,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
系统治沙
刘海燕 :沙苑有着独特的地貌和自然条件,曾经苑内沙漠连绵如画、沙洼积水成池、沙卤白茫如水、沙滩碧绿叠翠,集沙漠自然生态景观之大成。但当独具一格的沙漠生态循环系统被打破后,便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一连串副作用,因此,生态优先,提升环境保护生命力意义重大。
工人在分拣红萝卜 彭一鹏/摄
韩迎丽:切实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有效防沙固沙、涵养水源,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向新、向绿,改革的力量不可或缺。近年来,大荔县全面落实封沙禁牧、封沙育林政策,严格执行禁止滥开垦、滥放牧、滥采挖制度,全面构建起县域防沙治沙政策体系,使沙区生态治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
雷 磊:分类施策、精准治理,在持续推进南部沙化土地治理、北部台塬植被恢复、沿黄区域综合治理和中部灌区森林质量提升四大工程下,我们针对沙苑地形特点,以“北锁、南堵、中切割治沙”的方式从整体上布局,通过加强45公里北部坮塬,24公里黄河水保治理,水土保持率已经达到67%以上。
期间,通过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就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和相互影响、复合生态治理、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多学科联合,在实施过程中,沙苑林场以“保护—治理—利用”相结合,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坚持适地适树适草,科学配置林草植被覆盖类型和密度等。
杨 龙:年度治理任务确定得越详细,分解得越精准,完成度就会更高。2019年开始,包括苏村镇在内的沙区7个乡镇都与县林业局签订了《沙化土地治理责任书》,由林业局派驻技术员一对一包镇,引导群众在撂荒地耕种果树等经济林。
镇政府则负责配合做好经济林的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出台措施对在撂荒地新种植经济林的农户补贴激励,在镇村分别成立巡逻队,对盗采黄沙行为开展日夜不间断巡逻并整治、复绿。
统筹护沙
雷孟师:防沙治沙,既要治理其害,也要挖掘其利,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筹。大荔沙苑土地资源广阔、光热资源充足,基于水资源承载力条件,可以合理有序发展沙产业。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大保护”,将大片条件较差的土地,划定为各类生态保护区,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另一方面是“小生产”,用条件相对较好的小面积土地,发展高效集约型特色产业,极力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产出。
羌白镇焦家村温室大棚内,村民采收成熟的西瓜。彭一鹏/摄
张小红:发展高效集约型特色产业就要瞄准生产环节中的技术难题,韦林镇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缺水弃耕造成的。因此,沙地开发必须解决缺水、沙质土壤保水性差等问题,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的出现,为沙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伴随着水分利用率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升,避免了病菌随水流动传播,有效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能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还保护了生态。
杨 龙:开发旅游产品,让游客体验沙漠,进行沙漠探险、沙漠冲浪、沙漠滑沙等惊险项目,特色旅游项目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产业发展中破解资源要素瓶颈的一个尝试。
目前,利用国家沙漠公园、森林乡村、古枣树公园等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了一批森林康养、生态旅游和林业休闲等新业态。
现在对外小有名气的沙南村采取“企业+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用原生态沙地资源,开发了20多个旅游休闲项目,带动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在景区经营沙滩项目,使全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韩迎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其中不乏一些参与沙地产业的企业在本土成长起来,然后投资治沙、发展林沙产业,以此走上治理可持续的路子。
以沙养沙
刘海燕:其实,自2006年开始,大荔县在黄沙之上打造自己的工业新城。取得了繁荣,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与负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只能二选其一吗?大荔县一直在想办法实现“与沙共处”。
雷孟师:一是充分发挥重点投资的主体作用,培育壮大林沙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打造绿色品牌,实现以沙养沙,治沙致富。二是积极向绿色低碳转型,着重围绕生物质能、风电、光伏、氢能等,构建新型可再生能源化工产业体系,新建一批省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省级分子工业产业基地。
张小红:位于官池镇的大荔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是通过推平沙包、建设路网、植树造林从沙地获得了可利用土地,进而引进投产了一大批绿色集约项目在工业园落地。光大绿色环保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项目总投资6.4亿元,企业设备采用光大自主研发的炉排炉焚烧系统,垃圾渗滤液经生化反渗透处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大荔县城乡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实现零填埋。
变废为宝,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绿色电力,年上网电量5600万度,缓解城区用热紧张问题的同时释放填埋场土地资源,恢复周边生态环境。
雷 磊:绿色发展并非“靠天吃饭”,借助科技创新可以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建新型可再生能源化工产业体系虽然回报周期长,但是整体凸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民生效益、经济效益。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下,大荔县的城市环境变得更加优美宜居,沙苑地区沙尘天气减少8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