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陕北的秋淋与红枣采收期年年不期而遇时,被称为铁杆庄稼的红枣成为“歪瓜裂枣”产业,枣林弃荒在影响农民收成的同时,给生态治理带来隐患,“以芽代果”让枣树的收获期提前到了春季
当秦岭以南的茶山繁忙已告一段落时,黄河岸边的枣树林又迎来喧闹。
陕北的春天脚步总是慢一些,农历四月,黄土高原的底色还远未被新绿掩盖。天光未破,黄河的涛声裹着湿润的土腥气漫过坡峁,就有婆姨、老婆儿、老汉们三五结伴地钻进就近的枣树林,散作星星点点。
枣树虬结的枝干还带着倒春寒的凉意,被枣刺划出道道痕迹的手指却熟稔得很。掐住枣枝最打头的嫩芽,指甲盖在叶柄处轻轻一旋,青碧的枣芽尖就落进自制的布袋中。
手指头掐出新产业,黄河畔迎来银发打工潮。婆姨们拉话说笑的声音回荡在山峁枣林间,渐暖的日头下,碎花茶包里沁出更浓的草木清香,在暖风中氤出延川晚春特有的味道。
故土、固土
暮色漫过黄河滩时,74岁的枣农杨兴民总爱圪蹴在自家老枣树下抽一袋旱烟,然后进窑打开电视。每天坚持看《新闻联播》,是这名老党员几十年的习惯。
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片段配着自家山脚下乾坤湾的画面从电视里播出,杨兴民激动地湿了眼。他当县人大代表时,提出“精细化管理黄河沿岸枣林”的议案,县上最终在沿黄三个乡镇落实了三万亩。
杨兴民也曾在采收期的大雨中,看着满树满地的开裂红枣放开声嚎过,但嚎过了,雨停了,还是一锨一锨把烂果埋进枣林当作肥料,用一句“明年再战”给自己和家人鼓劲儿。
“与天斗,与地斗,别人撂荒我承包,我要扛到底,扛到这把老骨石什么时候彻底动弹不了。”几十年下来,杨兴民家传的枣木匣里竟攒下了600来亩枣林的承包合同。泛黄的纸上,不同名字的红手印像飘零的红枣,有的人离开故土去打工,还有的人已埋入黄土,唯有他死死咬住黄河岸边的这方坡地。
红枣历来是陕北的铁杆庄稼,枣树是经济林中生态价值最高的树种之一。延川红枣栽培历史长达4000多年,60余个品种15万余亩枣园分布在黄河沿岸,占延安枣树面积90%以上,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红枣之乡”。
新采的枣芽
十多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陕北生态治理见效的双重作用下,陕北雨季总是撞上红枣采收期,这些无法改变的外在因素,让枣树由原来的“摇钱树”变成“闹心树”,每斤收购价跌破1元,枣园亩均收益不足500元,黄河滩枣在秋雨与滞销中挣扎求生,昔日的红火产业变成枣农手中的烫手山芋。全国枣市寒冬下,弃园撂荒成为很多枣农的无奈之选。
沿黄土石山区土质疏松、土地贫瘠、沟壑纵横,水土流失风险高。干旱的土层深处,枣树异常发达的根系吮吸着黄土地的馈赠,也紧紧地抓握着原本松散的土壤,通过根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增加土壤的凝聚力和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
“枣树是老天爷给黄河坡地选下的品种,旁的树苗苗你哭干泪也扎不下根咧!只要好好务,就是遭雨了,它也有个大样子。”杨兴民自家六口人,外加季节性的三四十号临时用工,务600多亩枣树,最好的年景里,曾卖到过200多万元。即使在去年收枣期遭遇四五天连阴雨,也赚了三四十万元。
当了一辈子枣农,杨兴民在延川县和延安市里都买下了楼房,但枣林拴着心让他挪不了窝。一听说枣芽能卖钱,这老汉眼窝里的光比灶火苗苗还欢亮。
延水关镇庄头村村民在采枣芽
枣树抹芽是给红枣腾活路,掰掉杂七杂八的细弱芽子,把树身子的精气神都聚到壮枝上,防着枝叶打架抢日头,让枣花坐果不落空,结出的枣子又大又甜。现在这掐下来的芽头还能卖钱,老把式们直念叨:早三十年咋没这好事咧?
枣农不用再在几年一绝收的枣蛋蛋上吊着心,旱涝保收的芽尖尖就能保本了。据测算,每4.5斤枣芽鲜叶可加工枣芽茶1斤,每斤枣芽付给农民采摘费30-60元,每亩就能增加农民劳务收入6000元。
谷雨前后的枣芽最鲜嫩,两叶一芯的枣芽质量最好,一斤能卖50元。而红茶黑茶可以用夏秋季更大一点的叶子。去年,杨兴民全家上阵,春茶和秋茶两季的收入几乎与卖枣持平。
枣林春归
每个县城都有一个市井信息集散地,延川县收购枣芽的消息,是从城市广场不胫而走的。
49岁的张红霞算是头茬儿扎进采青队伍的老手。早些年她在县城当“陪读娘”,三个娃在她围着锅台转的二十来年里,老大考上了研究生,老二大学在读,只剩正上初中的老三还需要她每天做饭。
孩子上学去了就没事可做的张红霞,时常坐在家附近的城市广场打发时间。2022年4月下旬,她听说,新开的辉优农业要收枣芽,两叶一芯的枣芽50块一斤。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满山里都是枣芽子,能摘多少是多少,还能挣点菜水钱。”张红霞带着广场上纳凉拉话的姊妹们,把县城后山的枣林搅得热火朝天。
头一天,大家伙都没有经验,各自口袋里揣了几个塑料袋就三五成群地上了山。真上手才晓得,满树的圪针刺往指头缝里钻,疼得婆姨老婆儿们吱哇乱喊。
人挂在半坡上半天挪不了窝,眼瞅着日头爬到山腰,操心家里人午饭的这群“采青客”要赶回家做饭了。下山交叶子才知道,塑料袋会捂鲜叶,很多叶子已经黑水,没人收了。
不出几天,掐枣芽队伍上山的行头就专业起来,有的挂上了自家过去装枣的竹筐子,有的干脆自制了一个透气的布挎包。被晒黑了几个度的婆姨们不约而同地戴起各式防晒帽、防晒口罩,有人还戴上了防扎手的手套。
往常城市广场那搭,黑地白日都聚满谝闲的人,这一个月寡凉凉的,素常热闹的麻将摊场凑不齐人手。就连30多岁的年轻婆姨也加入摘枣芽大队了,“这才是找下个正经事了,不会输钱还能挣点,把身体锻炼了,心情也畅快。”
张红霞在城市广场开起话费代充店,在采摘季也是枣芽代收点,为了方便信息交互,张红霞干脆建了一个微信群,群成员已接近三百人。在交鲜叶的高峰期,有时门口甚至能排起几十人的长队。时常是中午12点左右就得拉走一批,下午6点再拉走一批。
张红霞和辉优农业的三四个工作人员,现场给所有鲜叶分级上称、算毕现结,成交量最高的一天,张红霞现场代付出去5万多元采摘费。
采摘季结束,辉优农业邀请张红霞她们回村去品尝枣芽茶,老姊妹挤在张红霞那辆嗡嗡响的老年代步车上,车斗里的笑声顺着沟峁峁跑了一路。
上了辉优大院的土坡坡,院里支起的桌子早摆起溜边的茶杯,滚水浇下去的当口,老枣树仿佛在热气里开了花。白凤莲把茶杯举到眼前,透过玻璃把里面的茶叶看了又看,又凑到鼻子跟前闻了又闻,不停地说着“香,有枣花蜜的甜……”这是她们第一次尝到了自己采回的春茶。
“早些年要是有这营生,老家的枣林大家肯定都好好经管呀,也不至于现在想吃颗枣,还得掏钱买。”这是72岁的白凤莲摘枣芽的第三个春天,当年为了供娃念书,从农村老家搬出近30年,白凤莲总还惦记家里那片没人经管的老枣林。
平日里一起上山的老姊妹大多跟她情况相似,这些离乡多年的老婆儿,被春风牵回了老枣园。粗糙的手摘下嫩芽,也摘回了自己的名字,枣芽大队工费单上的数字,是她们成为家庭主妇后自己赚的第一笔工钱。“快手老婆儿”一天就能挣个四五百元,算账时脸庞上的皱纹里总是淌着笑意。
一茬芽尖尖养活半坡老弱
“海燕,我们家电表不晓得咋啦,你一阵不忙了过来看看。”
“海燕,我的手机好像不听使唤了,你给我修一下。”
……
郭海燕的手机铃声一会儿工夫就响了两回,电话那头都是村里等待他上门帮忙的老人。
村里的老人之所以这么依赖郭海燕,是因为郭海燕在每家窑洞崖窐上,都大大地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老人们有啥事随时找他,“我就在村里,有啥事了我比你们儿女上门快些。”
乾坤湾镇伏义村小队长、伏义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延川县醉人枣酒坊老板,2014年回村创业后,郭海燕的头衔越来越多,和枣产生的牵绊也越来越深。
起初,郭海燕只是打算回村种枣收枣卖枣。不承想,2015-2016年连续两年遭雨,枣园里满地的裂枣积了厚厚一层,让他心疼不已。为了不让这些红枣白白烂掉,他创办了酒厂。
眼瞅着撂荒的枣园越来越多,郭海燕把所有经营风险往自己身上扛,流转撂荒枣园500亩,成立合作社,给村里的老人发着工资管理枣园。
晒枣
品相好的枣子,郭海燕继续让媳妇在县城里的农副产品展销店往出卖,裂枣的营生是“斤块半”的买卖,老婆儿老汉儿把塑料布往地上一铺,打枣杆子挥上三五下,就能让三轮车“突突突”跑趟子往厂里送。
庄里老汉们常蹲在硷畔上念叨:“一天能捡下二百斤枣,换上几袋子白面就美着咧!”手脚麻利的老两口,一个月能拾掇七八千斤,算下来也是万把块钱的收入。
为了鼓励大家收枣,这几年,郭海燕又想出了以枣换酒的方法,每100斤红枣可以换8-10斤酒,每年结算后写一张存酒单,无论是农户自家喝酒,还是送亲戚朋友,拿着单子在酒窖随用随取。这么多年,郭海燕渐渐成了本村红枣经济共同体的核心,也成了村里老人离不开的指望。
2022年,县上开始鼓励发展枣芽茶。郭海燕这才想起,爷爷懂些中医,常泡茵陈水喝。小时候,他不小心打翻爷爷的茵陈水,偷偷用枣叶冒充。爷爷一喝,发现味道清甜微涩,想到红枣本就滋补,枣叶或许也有益处,便养成了喝枣叶茶的习惯,活到了90多岁。
枣芽在春风里抽条时,郭海燕恍然间觉得那缸童年打翻的茵陈水,是老枣园埋了几十年的引子。跟着县上组织的考察团去镇巴和泾阳学习后,郭海燕又自费去福建学工艺和技术,当年就开始试着做茶,厂里做酒做茶的时间刚好能错开。
“一茬芽尖尖就能养活半坡老弱,枣来酿酒,芽子做茶,之前已经垂死挣扎的红枣产业,让我又看到了新希望。”周边村子只要行动自如的老婆儿老汉儿基本都加入了郭海燕的采摘群。郭海燕在乾坤湾镇的9个村各雇了一个人帮忙收枣芽。去年,合作社里枣芽茶的收入已经超过了红枣酒。
看到伏义农业合作社的红火,隔壁镇的大禹街道杨家坪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以县上配发的枣芽茶设备以及厂房入股,和海益农业合作社一起做起枣芽茶。
今年,光收枣芽鲜叶就付出去近十万元,还专门雇了几个婆姨进行分拣,日薪150元。一季子苦没白受,这些村里守老营的留守老人,手里攥下了养老的体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