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12期 / 正文

​粮道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7-01 10:20 作者:​本刊记者 冯雪峰

6月初的关中平原,麦浪翻滚、满目金黄。行车在乡间,微风拂过,淡淡的麦香萦绕鼻尖。出征今年跨区麦收的陕西麦客们,陆续返回,将在关中田陌间奏响属于农人的“交响曲”。

田玲玲与村民核对收割亩数

6月2日清晨,淅淅沥沥的小雨将渭南市临渭区春光村的麦收时间向后顺延,春光村村民赵小刚当日从河南跨区作业返回,得知村里麦子湿度太大不能收割,转道蓝田县,乘蓝田县没雨,抢干一天是一天。

6月3日,大荔县黄河滩边农机轰鸣,到处闪动着农民忙碌的身影。阡陌交错的田间小路上不时驶过三轮车,满载饱满的麦粒,在小路上欢快地飞驰。

黄河边的万亩麦田

李海军坐在收割机驾驶室里,手里晃动着操纵杆,收割机在他的控制下精准前行、转弯、倒退,准确地收割每一垄小麦。不远处,妻子田玲玲正忙着与主家核对亩数、收费。“现在收割机沿地界收割一圈,手机上就能显示麦田面积,不用我再拿地尺满地跑了。”一亩地收费50元,6亩3分地,田玲玲爽快地抹去零头。田玲玲原是乡村带教老师,她见不得丈夫李海军一人开农机到处收麦的辛苦,婚后便与丈夫两人一车,全国各地跑,已经历十余季小麦收获。如今夫妻俩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冬播种,彻彻底底成为“粮道”上的人。

看着新麦颗粒归仓,李海军脸上满是成就感。

同日下午,一通急促的手机铃声淹没在嘈杂的农机轰鸣声中,赵小刚瞥了一眼手机,继续向前驾驶,等收割机卸粮空闲时他给妻子回拨了电话。

“村里的麦可以收了,好几个村民来问你啥时候回来。”

“干完这半天,晚上回村。”

村民的询问是因为赵小刚年年有“硬任务”——收割自己村小组的全部麦子。村小组36户360余亩小块不连片的小麦地,赵小刚计划用3天时间收获完成,“自己村里的事,再低的利润也要干完。”

赵小刚收割这个地块的最后一垄麦子

留在村里的小麦种植户基本都是老人,赵小刚联系熟识的运粮车,每车25元,老人们只需在村口为运粮车带路,到自家院里晾晒。

6月5日,芒种。刘鹏组织农机手从外省返回合作社,两部手机左兜响完右兜响,“近几年做起居中调度、后勤保障工作,可比开收割机忙多了。”

刘鹏是渭南著名的“麦客经纪人”, 有15年农机手经验的他联合本镇农民成立鹏程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有社员300余名。合作社兼做品牌收割机维修和配件代理,整个夏收,他虽然不再下田,但操心的全是田里的事。

刘鹏在维修收割机

“收割机过沟渠翻车了,快来救援一下!”

“机子脱粒不干净,咋回事?”

“新疆6000亩小麦,调度10台收割机。”

……

白天为社员联系业务,晚上维修故障的收割机,每到夏收时打仗一样的节奏,刘鹏却享受其中。“我父亲是渭南第一代收割机手,我也确实喜爱与农田、农机打交道。”也许出自传承,刘鹏的孩子随他到过农业农村部、访过中国农业大学,虽还在初中上学但已对刘鹏说过:长大后我要接你的班。

麦子年年成熟,车轮滚滚不停。出生于2003年的王一源,今年第一次加入收麦大军,是这支队伍里的最年轻的机手之一。“小时候接触农机是看着好玩,舅舅有一台收割机,觉得这个机器太酷了,每年暑假最期待的就是坐舅舅的收割机去收麦子。”

麦子成熟时,一列高速列车在华山脚下疾驰而过

当年少的梦想照进现实,王一源对收割机不再只是觉得好玩。在老家合阳县收完最后一块田已是晚上9点半,为了不误第二天在澄城县的130多亩收割任务,王一源两瓶矿泉水、一个土豆丝卷饼,糊弄饱肚子继续向澄城进发。“农忙时天亮得早,不敢耽搁时间,争取一天收完再到下一个雇主。”为粮农抢时间,也为自己抢时间,王一源深谙夏收之道。临近午夜12点,停好收割机,在镇上登记旅馆,冲凉休息,只待天亮后的收粮作业。

丰收常常与汗水相伴

6月13日,渭南市小麦基本收获完毕,农机手们短暂地在家乡相聚,确保颗粒归仓后又相继奔向新的“战场”:

赵小刚去向甘肃继续收割;

刘鹏组织十余台收割机奔向新疆;

李海军、田玲玲夫妇今年选择回家休整;

而王一源在老家紧握播种机方向盘,已开始展望新的收获。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