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13期 / 正文

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塑造

——省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铸魂”与“赋能”相统一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7-15 14:30 作者:马力

通过增强时代性回应变革需求,让精神传承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通过强化系统性,构建科学完整的育人生态;通过提升针对性破解实践难题,实现“铸魂”与“赋能”的有机统一

弘扬延安精神,推动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百年变局的战略选择。

省委党校通过深度挖掘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从增强教育培训的时代性、系统性、针对性三个维度发力,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干部培养体系。

挖掘延安精神时代价值,增强干部教育培训时代性

延安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需紧扣历史方位与现实需求,解决干部思想上的“本领恐慌”和能力上的“时代脱节”,赋予延安精神新的实践内涵

紧扣中心任务,强化政治引领。省委党校将延安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融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课程体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设计课程,突出“三个贯通”:贯通历史与现实,开设《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与新时代治国理政》核心课程,建立“马栏革命旧址现场教学+《新民主主义论》精读研讨”教学模式;贯通理论与实践,围绕“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开发《南泥湾精神与乡村振兴实践》《延安整风运动对形式主义整治的启示》等案例课程;贯通守正与创新,在省委党校打造“延安精神数智馆”,运用5G+AR技术复原七大会议场景,建成西北首个“红色元宇宙”教学平台,使政治教育既有理论纵深感又有技术穿透力,引导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党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  新华社/供图

回应现实挑战,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干部赴延安革命圣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在宝塔山、杨家岭等实地场景中感受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知识开展沉浸式学习,破解传统培训模式单一化问题。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云上延安”虚拟教学场景,建设“云端延安”数字展馆,运用VR/AR技术还原南泥湾开荒场景、还原延安革命场景,打造“云端党校”“红色元宇宙”等数字化平台,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代入感,增强培训感染力。开发“红色家书”“革命者说”等情景教学课程,用张思德、白求恩等典型事迹强化“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开发“延安精神微党课”系列短视频,满足干部碎片化学习需求。通过延安时期“窑洞对”“民主集中制”设计开放式研讨课程,引导干部在开放环境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聚焦实践转化,服务现实需求。省委党校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紧紧围绕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焦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大力发展“四个经济”要求,将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实践课题,组织干部到艰苦地区、改革一线、矛盾前沿开展“蹲点调研”,建立干部“创新军令状”制度,以“实事求是”精神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实行“揭榜挂帅”,打造“新时代南泥湾”实训品牌,设立专项实训基地,要求学员带着课题参训、形成解决方案结业。重启“纺车前的党课”,要求学员完成土布纺织、旱作农业等体验,撰写《新时代艰苦奋斗启示录》。在《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奋斗历程及经验启示》《延安精神及时代价值》等教学专题中,挖掘总结延安时期我们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内在经验规律,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敢于创新担当,提高改革攻坚的能力。

健全延安精神培养体系,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系统性

延安精神是一个有机整体,高质量的干部教育培训需突破碎片化、零散化倾向,通过红色资源的整体性利用和专题课程板块的优化调整,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打造以延安精神为中心的红色教育品牌矩阵

构建“全景式”课程体系。省委党校打造“红黄绿”三维课程矩阵,正确把握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能力培训之间的关系。理论教育重在铸魂,红色铸魂课程聚焦党性淬炼,开设《延安时期系列经典导读课》《延安精神与新时代党的建设》等课程,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作为主要内容,提升党员干部的看家本领。党性教育重在立心,黄色警示课程强化纪律规矩,以党的理想信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章党纪作为主要内容,把延安精神教育贯穿党性教育全过程,坚持专题讲座和现场教学相结合,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能力培训重在精准高效,绿色赋能课程突出实践导向,围绕提高干部的七大能力,开设依法行政、社会治理、国有企业改革、应急管理、创新决策能力提升等主题的专题讲座课、案例教学课、实践教学课,增强党员干部的履职本领。

中共七大会址  新华社/供图

打造“协同化”教学资源。以延安精神为主线,进一步整合省内外红色资源,纵向贯通探索将土地革命时期的马栏革命、渭华起义,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形成的照金精神,解放战争时期的扶眉战役等红色资源进行整体化利用,横向联动干部学院、高校、红色教育基地,建立跨区域、跨层级的“延安精神教学联盟”,开发标准化课程包与特色化地方教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

完善“全周期”培养链条。针对干部成长规律,设计“初任培训—晋升培训—专题培训”递进式培养计划,将延安精神贯穿干部职业生涯全过程。建立动态评估体系,通过“政治体检”“能力画像”跟踪培训效果。创新“政治体检+能力测评+作风检验”三维评估体系,实行培训效果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联动机制。在培训中设置“三同”教学(同吃同住同劳动),组织干部到艰苦地区、重大项目一线实践锻炼,传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运用延安时期整风运动的经验,建立“理论学习—党性分析—整改提升”闭环机制。在各级党校打造“延安精神主题教室”,运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党的七大会议场景,结合《为人民服务》原文诵读,强化“人民性”基因,确保教育成效可持续。

完善供给需求匹配机制,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

坚持问题导向,以延安精神为指引,精准对接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干部的实际需求,构建“供需精准对接、分层分类施教”的干部教育体系,避免“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

精准识别需求,靶向设计内容。省委党校通过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动态掌握干部能力短板,建立“组织需求+岗位要求+干部诉求”三维分析模型,分类制定培养方案。针对乡村振兴干部开设“南泥湾精神与产业振兴”案例课,针对科技干部设计“延安时期自然科学院的创新启示”专题。针对“战略思维不足”“改革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开发专题课程。

学员认真聆听党史知识  视觉中国/供图

分层分类施教,突出差异化培养。强化基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通过“马锡五审判方式”案例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实施年轻干部“抗大式”墩苗计划,锤炼斗争意志和担当品格。结合延安时期“自然科学研究院”经验,创新专业技术干部“红专并进”培养模式,培养“又红又专”的复合型人才。

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效果反馈。建立“培训—实践—评估”循环机制,运用“学员互评+实践验评+组织考评”多维评价体系,将干部培训后的工作实绩和党性表现与干部考核、晋升挂钩,杜绝“学用脱节”。创新“政治体检+能力测评+作风检验”三维评估体系,实行培训效果与干部考核、选拔任用联动机制。以“人民满意”为标尺,推行“培训效果追踪评估”,采取第三方评估、电话回访、群众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检验培训的实际效果,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破解干部培训“结业即终结”“学用两张皮”问题,实现“学—用—评—改”闭环,让干部真正将延安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动力。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