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14期 / 正文

竞速“出海”新赛道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8-07 10:25 作者:冉淑青 杨琳

近年来,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快速攀升,相对于西欧、北美、日本等“成熟市场”,被称为全球贸易舞台上的“新兴市场”,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积极挖掘海外新兴市场国家贸易潜力,持续扩大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规模,对于提升我省贸易水平、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海外新兴市场前景广阔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新兴市场国家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也吸引着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新兴市场国家人口总量超过45亿,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人口规模增长快、人口结构年轻化特征较为突出,制造业产品需求潜力巨大。其中,东南亚人口约6.75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主要国家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5%以上,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非洲人口规模突破14亿,18—35岁的年轻群体约占65%,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5%左右。中东国家总人口超过5亿,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人口约占总量的60%,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属于高收入国家。拉丁美洲总人口超过6.5亿,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平均年龄仅为30.4岁,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合作框架不断深化。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不少新兴市场国家纷纷与我们建立多双边合作关系,为我国企业出海创造了良好条件。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协定3.0版的实施以及RCEP红利的持续释放,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合作将进一步加深。非洲国家普遍对中非合作持积极态度。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峰会发布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关于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为进一步加强中非经贸关系奠定政策基础。中国与20多个拉美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习近平主席多次出访拉美国家,接待拉美多国领导人访华,并在双多边场合密集会晤,在元首外交引航下,中拉政治互信持续增强。

跨境电商园区智能仓储物流中心

物流体系持续优化。中国与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物流交通体系加快布局,本地化仓储、智慧物流与跨境配送网络持续优化,为国际贸易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基础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过铁路、公路和水路等多种途径,联通中国与东盟国家主要港口城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与产业合作。中国持续投入非洲交通领域建设,参与新改建铁路超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陆续开辟并升级远东—非洲航线、肯尼亚—莫桑比克支线、地中海—北非支线,中非物流运输能力稳步提升。中国与拉美之间海运航线覆盖拉美大部分重要港口,空运航线联通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圣保罗两大拉美货运集散中心,海运、空运线路不断优化,城市直航航线陆续开通,结合当地铁路、公路网络实现多式联运,物流服务效率持续提升。

“走出去”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对我省而言,尽管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往来不断深化,但海外新兴市场的拓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企业“走出去”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风险挑战。

新兴市场国家政治环境不稳定。非洲地方武装组织、苏丹内战、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争端等局部战争长期存在,在新一轮非洲国家大选中,长期执政政党地位面临严峻挑战。拉丁美洲国家联盟因政府更迭而解体,南方共同市场因成员国分歧陷入停滞,墨西哥和秘鲁之间的矛盾也阻碍了更深层次的合作。

新兴市场国家法律体系不健全。新兴市场国家的法律框架和监管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甚至在政策标准方面存在许多不一致的问题,使得外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面临不少合规性挑战。部分国家政策透明度不足、政治庇护盛行、体系性腐败多发,给企业带来较高运营成本及法律风险。

新兴市场国家金融系统不稳定。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易受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影响,金融市场十分脆弱,一旦全球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经济剧烈波动及货币急剧贬值,进而导致外来投资收益大幅缩水。此外,税收政策变动、外汇管制、资本流动限制等,都会对外来企业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走出去”方面要素保障不完善。一是市场信息渠道不畅通。对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基础、市场需求、政策导向、法律环境等方面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政府、高校、企业及民间组织之间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及时,市场信息和数据支持不够有力,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走出去”的难度和风险。二是人才国际化水平不高。我省各类企业普遍缺少通商务、晓技术、会管理、懂法律、掌握新兴市场国家语言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拥有直接投资规划、国际运营、风险防控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政策保障不完善。我省企业出海新兴市场国家仍以单打独斗为主,各领域企业“抱团出海”机制尚未形成,支持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亟须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风险承保范围比较狭窄,专业海外安保机构发展不足,难以帮助企业有效规避经营风险。

更好“走进”海外新兴市场

海外新兴市场营商环境总体比较复杂。推动我省企业更好“走进”海外新兴市场,需从公共平台、专业服务、人才支撑、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建立系统高效的要素保障体系。

完善外贸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完善公共服务机构职能。充分发挥陕西贸促会、商协会平台作用,用好友好省州、友好城市资源优势,积极举办企业家论坛、“走出去”企业战略合作联盟会、“走出去沙龙”等专项活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咨询、投资决策建议等服务。二是构建智能服务网络。建立海外市场信息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抓取主流媒体、行业论坛、政府官网等平台信息,生成海外市场动态简报。搭建针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线上贸易促进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在线展示产品、对接海外客户,打破时空限制,提高贸易撮合效率。三是建设专家智库。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优势,建强专家库队伍,围绕新兴市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开展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帮助企业分析新兴市场国家政策导向、市场潜力、潜在风险。

提升外贸专业服务能力。一是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鼓励中资银行与东道国银行在人民币支付清算、资金拆借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系统(CIPS)的服务功能,扩大覆盖范围。二是强化涉外法律服务。依托我省“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吸引汇聚涉外仲裁、商事调解、律师服务、公证、司法鉴定等优质法律服务资源,探索建立调解、仲裁、诉讼相衔接的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不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保障能力。三是健全涉外保险服务。引导“走出去”企业增强保险意识,进一步发挥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用,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险种。

加大高端人才引培力度。一是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发挥我省高校富集优势,聚焦新兴市场国家语言、法律、商务等领域,建立面向经贸合作的综合人才培养计划。支持“走出去”企业开展人才技能培训,坚持政企联动、校企合作,持续壮大企业实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深化与国际知名猎头公司合作,搭建国际人才信息交流渠道,定期举办国际人才供需对接会、线上洽谈沙龙等活动。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职业规划指导,鼓励来华留学生投身我省对外经贸合作,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建立高端人才储备库。建立面向新兴市场国家的储备人才库,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在投资规划、企业经营管理、投资风险分析等领域储备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人才交流与合作,通过互访、研修等方式,提升储备人才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健全外贸扶持政策体系。一是构建多元化金融扶持体系。放宽外贸企业融资准入门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合理扩大面向“走出去”企业的融资规模,帮助“走出去”企业精准获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特定项目资金支持,有效破解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资金瓶颈。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定期组织涉农企业出海拓市场、增订单,提高企业出境参展补助标准,提升企业出境参展、招商以及境外商务人员出入境服务保障水平,降低企业贸易成本。对在外贸拓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企业,在所得税、关税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政策倾斜。三是加强境外安全风险防范。整合各方资源与专业力量,定期组织开展境外安全防范专题培训,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海外安全风险防范和应对处置机制,提升风险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能力,为企业在海外市场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