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贸易通道犹如一道生命线,不仅能促进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交流,而且能为各国经济繁荣发展注入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拓展贸易通道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项增强区域竞争力、保障地区经济安全的战略考量。
极具战略价值
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贸易通道建设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战略价值,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发展,更关系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
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在全球经济格局剧烈震荡的时代背景下,多重挑战正形成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风险,单边主义催生的关税壁垒持续加码,全球产业链被迫进入深度重构周期,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去风险化”战略不断升级,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正在重塑世界经贸秩序的基本框架。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贸易通道建设,有效规避关税壁垒和制裁风险,不断深化与贸易伙伴间的关系,持续增强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202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3846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220685亿元,同比增长6.4%。
中欧班列行驶在天山脚下
促进内陆地区开放。对陕西来说,加强贸易通道建设,通过构建陆空联运、国际班列、多式联运等现代化物流体系,打破了陕西“不沿边、不靠海”的地理劣势,推动陕西从“经济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进一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优化经济空间布局,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战略自主性。同时,通过拓展贸易通道,推动陕西企业进入更多国际市场,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活力。2024年,陕西货物进出口总值4540.74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位居全国第七,其中,陆路运输进出口687亿元、航空运输进出口2409.4亿元,分别增长37.6%、17.5%。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强贸易通道建设,有助于深化区域内的联系和互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贸易规则制定、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合作,畅通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有助于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引入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加快本地区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形成更高效的产业链价值链,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不完善、不协同问题较为突出
当前,我省贸易通道在建设和运营中还存在综合交通网络不完善、开放平台能效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综合交通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开行18条国际干线,但面向东南亚等方向的贸易通道尚未形成常态化的南向国际货运班列体系,铁铁联运、公铁联运、铁水联运及空铁联运的陆海空一体化商贸物流网络仍有待完善;省内除西安核心枢纽外,宝鸡、安康、延安等节点城市的国际货运专列开行尚处于探索阶段,铁路货运功能尚未充分激活,多式联运网络的辐射能力仍需提升。航空运输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邮运输体量较小,排在全国第16位,且缺少北美等航线,国际航运网络还不够完善。
开放平台能效不足。与上海临港新片区等沿海自贸区相比,陕西自贸区在金融开放、跨境服务、数字贸易等领域的突破性政策相对较少,与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现代经贸规则对接滞后,影响了我省产业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综合保税区产业集聚效应较弱,与本地经济联动不足,中欧班列(西安)本地货源占比约40%。目前全省只有西安、延安、宝鸡3个城市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数量相对较少。
繁忙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体制机制仍需不断创新。当前贸易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大多依赖政府投资,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资金筹集和支出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础建设的规模、速度与质量。从省际看,与甘肃、新疆等省区在通道共建、数据共享方面协同不够,联动建设合力不足;从省内看,不同机构、不同企业之间仍存在信息系统不兼容、数据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影响了货物跟踪、运输调度等多式联运的效率。
加快拓展贸易新通道
面对一些国家关税壁垒带来的全球贸易成本激增和供应链断裂风险,我们应主动化“危”为“机”,大力推进贸易通道优化升级,不断强化作为开放枢纽的集群效应、磁场效应。
高标准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省内铁路干线实施全方位升级改造,优化轨道设施、信号系统等,提升铁路货运速度,扩充运载能力;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实现铁路与港口、产业园区在空间与运营上的无缝对接,消除运输衔接阻碍;优化中欧班列运营组织,提升开行质量与效率。二是促进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借助“西安-青岛-欧洲”海铁联运通道优势,针对欧、日、韩等成熟贸易伙伴地区,制定专项招商举措,重点招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优势企业,促进重点产业能级跃升;精心打造“班列+”产业承接体系,主动对接粤港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需求,发挥陕西资源、成本等优势,积极承接相关产业,形成“沿海研发-陕西智造-欧亚市场”的新型产业分工体系,实现从“过道经济”向“枢纽经济”的转变。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与省内高校、职业院校合作,精准开设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港口运营等相关专业;加强在职人员培训,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前沿知识与实践经验,全面提升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为枢纽中心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中欧班列辐射带动作用。一是强化多式联运线路衔接能力。加强与国内沿海港口加强合作,优化西安至青岛、连云港、宁波等港口的铁海联运线路,增加班列频次,增强运输时效性,提升货物流转效率;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内河港口联动,通过铁水联运延伸班列辐射范围,强化西北地区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完善与沿海港口口岸的信息共享机制,提升货物信息在铁路运输和海运环节的协同效率。二是完善境外中转枢纽设施。加快在里海等沿岸港口建设或租赁专用中转仓储设施,更新装卸设备,提高货物在中转环节的处理效率;加强与当地物流企业合作,建立中转物流服务团队,确保快速、安全转运。三是完善金融支持机制。针对中欧班列、陆海联运等,开发覆盖铁路、海运、公路运输的定制化保险产品;根据货物类型、运输路线设定灵活保费、差异化费率,提高企业投保意愿;设立联运保险补贴基金,对中小企业投保给予保费支持。
提升西安国际航空枢纽能级。一是加大国际航线开拓力度。发挥第五航权优势,增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及欧美等国家航线,加强西安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旅游目的地直接联系,提升西安在国际航空运输市场中的地位;大力发展中转航线,打造高效的中转航线网络。二是提升智慧化运营管理水平。积极开发运用AMR智能查验机器人、无人驾驶牵引车、AGV机器人等设备,逐步实现货物查验、搬运、分拣等环节全过程无人操作与全天候运行,提升货物处理效率;完善自助值机和托运设备、智慧安检通道等设备和系统,提升旅客乘机体验感;通过智能运维系统远程实时监控各类设施设备,及时发现解决故障隐患,降低运维成本。三是构建临空高端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流运输、低空经济等高端制造产业,积极发展通用航空展示交易、航空培训、低空运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优化贸易通道发展环境。一是提升多式联运效率和质量。引导物流企业集群发展,有序推动干线运输、多式联运、仓储物流等资源集聚,组建多式联运专业化经营主体,搭建空海铁联运平台;完善多式联运信息共享平台,提升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信息资源整合水平,增强不同运输企业协作能力,提高运输效率;鼓励企业采用多式联运方式运输货物,给予一定的政策奖补,降低运输成本。二是提升对高资信企业的便利化服务水平。建立重点服务名录库,将AEO企业、税务出口退税一类企业和部分重点企业纳入,提供专门联络员,优先办理查验、检测、出口退税等业务;加强与更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实现AEO互认,让企业享受更多通关便利。三是培育市场化运营主体。鼓励多元资本投入,引入国际物流公司参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市场化运营主体,推动运输服务向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引进国际物流管理人才,健全市场化薪酬体系,提升运输调度、关务协调、多式联运等核心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