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15期 / 正文

非遗文化在美育中的多维意蕴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8-18 09:20 作者:王文娜 崔茗粲

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璀璨夺目、绚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三秦大地的历史记忆,更彰显着中华美学的独特魅力。如何依托陕西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让非遗在有机融入美育中持续焕发生机,成为助推陕西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既是文脉传承的时代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美育体系建设的创新实践。

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价值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美育体系,具有多维度的巨大价值和极其重要的意义。

审美素养培育的文化赋能。非遗是一座天然的美学宝库,为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且独特的教学资源。非遗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美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与多元化的元素,使美育的内容更加生动且多样化。传统剪纸艺术中,灵动的线条与精巧的构图诠释着对称之美;苏绣技艺里,细腻的针法与丰富的色彩展现出工艺之美。高校通过开设非遗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皮影雕刻、陶艺拉坯等实践过程中,直观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使他们跳出固有审美框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培养出兼具东方美学底蕴与现代审美眼光的素养,实现审美能力的全面提升。

非遗传承人向学生讲解作品  视觉中国/供图

文化传承生态的创新重构。非遗融入高校美育,为文化传承生态注入了新活力。高校凭借其科研与人才优势,能够对非遗进行系统性研究与创新性转化。科研团队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技艺进行数据采集与保存,防止文化失传;师生通过创意设计,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产品,如把敦煌壁画元素应用于文创产品,让古老文化焕发新生。同时,高校搭建起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非遗传承人、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形成“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的完整链条。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既推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实现文化传承生态的创新重构。

文化自信培育的战略价值。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全球化浪潮下,非遗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当学生深入了解榫卯结构蕴含的古人智慧、体会昆曲唱腔里的文化韵味时,会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价值,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能够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让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坚守文化根基。更重要的是,接受非遗教育的学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通过国际交流、创意作品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战略层面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非遗有机融入高校美育体系建设的“陕西实践”

近年来,陕西高校在非遗融入美育探索实践中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开辟出文化传承与教育改革的新路径。通过课程重构、基地运营、活动打造、传播转型,丰富高校美育内涵,提升学生素养与自信,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活力,实现了双向赋能。

课程体系的立体化建构。陕西多所高校探索构建层次分明、学科融合的非遗课程体系。陕西师范大学构建 5 大类课程群,开发百场专题讲座,设置非遗研究方向;西安音乐学院打造“非遗音乐课程群”,形成完整体系;西北工业大学推出艺工融合课程群,实现跨界融合。各高校还开发特色课程,如:陕西开放大学推进“全省一堂课”项目,陕西理工大学将民歌课程延伸至中小学并创新改编,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构建秦腔特色课程体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以非遗大师为师资建设实践基地。

大学生体验“非遗”染色技艺  视觉中国/供图

传承基地的协同化运营。校地企合作与专业院校基地建设形成协同生态。西北大学与省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建设数据库,陕西师范大学与长安区共建基地开展工作坊,西安交通大学与碑林区共建基地举办市集,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企业设立工作室。专业院校基地建设更具学术深度与技术创新性,西安音乐学院开展学术研究并转化成果,西北大学进行实地调研与技术研发,陕西开放大学参与非遗文献编撰。

实践活动的品牌化打造。校园非遗活动与数字化实践结合形成品牌化项目,西安交通大学举办“非遗文化月”,陕西开放大学开展“寻宝(音)非遗”项目,西安理工大学举办戏曲文化嘉年华,西安培华学院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活动。数字化实践拓展非遗活动维度,西安理工大学举办数字微展览,西北工业大学开发智能创作工具,西安美术学院开展动态光影展演,陕西师范大学开发交互体验软件。

传播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数字技术与新媒体应用推动非遗传播范式革新,西安美术学院结合皮影与 3D Mapping 技术创作作品,采集皮影数据建立资源库。陕西科技大学抖音视频号传播凤翔泥塑、皮影戏等,展现非遗技艺制作过程与艺术魅力,吸引众多年轻人喜爱。西京学院制作《非遗之光》专题片,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故事,不断提升非遗文化内涵。“非遗+新媒体”模式打破传统传播严肃感,提升传播广度与效率。

未来陕西非遗美育融合发展的着力点

当前,陕西非遗美育需突破传统边界,以多元视角探寻破局之道。务必锚定目标,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精准发力,推动非遗美育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策支持是基石,各级党委、政府应出台完善政策,设专项扶持资金,用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降低参与门槛,提高各方积极性。建议制定《陕西省非遗融入学校美育实施办法》,设立专项经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借鉴浙江省“非遗进校园”政策经验,明确各方权责,形成制度保障。

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深化“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是推动非遗美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高校与科研机构要加强对非遗相关内容研究,形成理论体系指导实践。市场运作是保障,企业参与能注入资金与技术,通过开发文创产品等实现市场化运营反哺教育,如与高校合作打造文创品牌。技艺传授与实践创新是核心,高校与传承人应合作构建传承体系,通过实践教学等传授技艺,鼓励实践创新,结合现代科技与需求转化非遗。

加强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时代,加强非遗美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元宇宙、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开辟新路径。元宇宙可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如还原西安鼓乐、华县皮影表演现场增强体验感。区块链保障版权保护与传承,记录创作过程与传承脉络,利用智能合约实现版权交易与收益分配。此外,还可利用大数据分析需求精准推送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传播陕西非遗。

拓展国际视野。推动陕西非遗成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载体是非遗美育的重要方向,陕西高校应积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非遗的国际传播。通过“非遗+丝路” 等项目加强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举办国际活动展示魅力。国际传播中要注重创新性表达,结合国际流行元素改编非遗,如融合西安鼓乐与西方交响乐、结合华县皮影与数字娱乐形式等。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活动,让陕西非遗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陕西非遗与高校美育的深度有机融合,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更是新时代美育创新的重要探索。从现实困境的剖析到实践路径的开拓,陕西高校通过课程重构、基地协同、活动创新及传播转型,初步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美育的文化赋能。然而,要让非遗真正在青年一代心中扎根,仍需在政策支持、协同机制、数字技术、国际传播等领域持续发力。未来,唯有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更务实的行动,才能让非遗之美浸润校园,让文化自信薪火相传。“陕西实践”不仅为非遗保护提供了“高校方案”,更启示我们:当传统与现代交融、教育与文化共生,非遗便能超越时空界限,在新时代迸发出鲜活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陕西开放大学  西北大学)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