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人物,是各行业劳动者的杰出代表,他们立足基层,从平凡的岗位上成长,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热爱劳动,争创一流,甘于奉献。从一代一代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人物身上凝聚升华的劳模精神,不但激励着广大劳动者爱岗敬业、勇于创新,更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观的宝贵资源。
弘扬劳模精神,重在育人
共和国广大劳动模范以积极的作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重在育人。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大学生来讲,劳模精神是培育正确就业价值观宝贵鲜活的资源。
全国劳动模范曹军明在院校宣讲
青少年阶段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当前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观念还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大学生的就业紧迫程度在降低。有些是不注重掌握就业“硬本领”,处处受限;有些是陷入了“就业误区”,只求舒适安稳收入高;有些是求职行动上不积极,“等靠要”思想严重。尽管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但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求综合审视,就业是社会安定的压舱石,是家庭幸福的稳定器,也是个人价值的转换器。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深,青壮劳动力并不充裕,“慢就业、缓就业”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高校毕业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不但是个人和家庭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价值引领作用,形塑大学生积极的就业观念,进而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就显得尤为必要。
劳模精神是宝贵的育人资源
劳模精神能够通过目标导向、信仰强化、动力激励、模仿示范的机理,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就业选择,激励大学生掌握就业的过硬本领,推动大学生展开积极的就业行动。
劳模精神能校准大学生“就业航向”偏差。劳动模范成长于各行各业的普通岗位,劳模精神生成于各领域的平凡基层。有些人只看到了劳动模范获得荣誉时的“高光”时刻,却忽视劳动模范成长起点的平凡岗位。西安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动车段机械师董宏涛,从一名普通货运列车检修工做起,逐渐成长为全国铁路首批动车组随车机械师、高级技师。他带领团队成员处理各类动车组故障3000余件,攻克了47项技术难题,填补9项动车组运维方面的空白,革新改造了30余项动车组专用检修工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等成绩。董宏涛也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员、全路技术能手、最美铁路人等荣誉称号。而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是从扳手、油污和螺丝相伴的货运列车检修岗位起步的。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上过于注重经济回报和工作舒适,不愿意走上普通一线生产岗位,认为普通岗位就业不能满足自己的人生发展期待。校准这些就业观念的偏差,一代代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的成长故事是最生动鲜活的教材。
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上,一位学生在提问。 视觉中国/供图
劳模精神能激励大学生掌握就业“硬本领”。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都是既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同时在专业领域具备争创一流,开拓创新的过硬本领。他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具备就业的“硬本领”、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宝钛集团有限公司金属轧制工郭文生,凭借自己勤学苦练,逐渐掌握了过硬的技术本领,不断攻克工艺技术难题。郭文生也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秦工匠等荣誉,并成立了郭文生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大学阶段是培养就业“硬本领”的最佳阶段和最佳场所。当下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计划,对未来可能的就业岗位知识技能要求不清楚。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期间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即便走上岗位也难以胜任工作创新发展的需求。因此,要以劳动模范的勤学苦练精神,督促激励在校大学生“苦练内功”,掌握就业的“硬本领”。
劳模精神能推动大学生积极行动铸就“拼搏精神”。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是积极就业的精神推动力,一代一代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人物,都是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积极寻求展现自己能力的舞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时代楷模”、西安航天化学动力有限公司徐立平,长期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药面整形工作。在一次我国某重点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需要排除故障时,徐立平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胆量加入了挖药突击队,钻进狭窄的发动机舱一点点挖开填注好的火药,操作过程稍有不慎即无处逃生。历经两个多月的艰难挖药,终于成功排除了故障。是什么驱动徐立平等突击队员不畏艰险深入险境,靠的就是拼搏精神。当前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速度加快,社会就业岗位的数量和结构呈现新的变化,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暂时的挫折。高校要充分发掘劳动模范早期就业创业故事,弘扬广大劳动模范身上凝聚的顽强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激励大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求职就业中去,努力赢得展现自己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奉献的舞台。
以劳模精神塑造大学生就业观
用劳模故事破除“就业误区”,树牢引导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示范力”。要努力发掘劳模成长过程中的就业择业故事,破除“平凡岗位没有前途”的就业择业误区。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中树立向劳模精神学习的目标导向,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平凡普通的岗位也是能创造辉煌成绩的舞台,劳动模范也是从普通平凡的岗位上逐步成长起来的。高校要通过“劳动模范进校园”“大国工匠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劳动模范就业选择的故事和在平凡岗位上成长的历程。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即便目前普通平凡的就业岗位,也能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提供最广阔的舞台,从而将劳动模范的故事转化为引导学生积极看待就业选择的“示范力”。
以劳模信仰点燃“奋斗激情”,激发大学生掌握就业本领的“推动力”。大学阶段是系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最重要阶段,也是为未来岗位上创先争优奠定知识储备的最关键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高校要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劳动教育中,善于融入劳动模范“苦练内功”学习成长的案例,开展“新时代先进人物寻访团”的社会实践,激励大学生抓住机遇,刻苦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和技能,锤炼劳动光荣、爱岗敬业的思想修为,塑造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高校还要将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引入课堂开展现场教学,讲清楚大学学习对人生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将对劳模精神的信仰转化为勤学苦练的“推动力”。
以劳模标杆树牢“拼搏精神”,内生大学生积极就业的“行动力”。求职就业是大学生从学校融入社会的桥梁,是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起点,更是投入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经之路,这个过程难免有艰难险阻。大学生在经历了系统完整的学习后,理应以拼搏精神积极行动争取一份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高校一方面要激励大学生掌握过硬的就业知识和技能,苦练内功,同时也要以劳模作为标杆,指引推动毕业生展开积极的就业行动,这是高校毕业生赢得就业岗位的关键。从信息收集、争取面试、实际操演等各个关键环节,都要求大学生全力以赴,积极争取。高校要大力弘扬劳动模范的拼搏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讲述劳动模范积极进取的求职创业之路,引导学生将劳模拼搏进取精神转化为积极就业的“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高校要充分重视劳模精神资源,善于发掘利用劳模精神育人价值,以“大思政”育人理念,将劳模精神具象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讲好劳模故事,强化劳模信仰,树立劳模标杆,引导大学生积极看待就业选择,扎实掌握就业硬本领,指引推动大学生积极投入就业行动。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