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品牌培育、国际传播等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贯彻《意见》精神,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突出问题导向,抓住重点关键,持续在改革创新、深化提升上下功夫。
推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焕发强大生命力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网络化时代,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不应止步于封存式保护,而是应积极推进活化利用与创新传承。
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现场 新华社/供图
一是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从立法保障、规划衔接、类型划分、精准保护、融合创新等方面精准发力,形成环环相扣、协同高效的保护传承体系。在法治保障上,通过专项立法、条例修订等,既实现对省内重要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刚性保障,又及时有效解决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规划衔接上,坚持多规合一,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深度融合。在保护传承策略上,针对不同类型文化遗产的特性,实施差异化保护措施。比如,对省内古遗址、古墓葬等文物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落实完善文物考古保护的前置制度;对省内工业遗产,注重价值挖掘,加强活化利用。对中医药文化资源,进行多样化价值挖掘,将中医药文化产品化、品牌化。在利用模式创新上,重点打造文化遗产的多元化、融合性场景,开发沉浸式研学、参与式体验等新模式,推出更多有故事、有质感的文创产品。
二是完善网络化数字平台。紧扣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覆盖全省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网络平台。比如,西安国家版本馆、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等高水平文博场馆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为陕西文化遗产数字展示的标杆,下一步应积极运用AI、VR、AR等新技术做好文化遗产的技术性修复、沉浸式展演,并不断改进数字陈设方式,增强数字场景互动性,让观众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打通文化遗产的“数字壁垒”,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大数据西北区域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文化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开放。
三是加速新媒介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运用短视频、微短剧等新载体、新模式,不断创新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渠道、思路和方式。比如,出台政策措施,从资金、人才、平台等方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题材的微短剧创作和传播给予支持。同时,鼓励文博机构、非遗传承人开设短视频账号,联合主流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搭建文化遗产数字共创平台,鼓励群众上传原创文化遗产音频、视频等。打造现象级的文化传播案例,对文化遗产进行更“接地气”“立体化”的传播,让文化遗产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可感、可知、可交流、可参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
提升文化品牌内涵 增强核心竞争力
文化品牌是文化强省的标志性名片,也是陕西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呈现。客观地看,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文化品牌的产业转化能力、文旅开发能力、市场传播能力、整体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应巩固特色文化品牌,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整合文化产业集群,推动陕西文化品牌从展现文化特色向展示文化影响力、竞争力等转变。
延安二道街演出的陕北说书,引过往游客驻足观赏。 冯雪峰/摄
一是巩固特色文化品牌。陕西拥有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一批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目前,这些文化品牌市场和产业开发能力不足,文旅深度融合不够,经济贡献度较低,需通过政策扶持、内容创新、路径拓展、技术创新等方式,不断巩固扩大特色文化品牌的竞争优势。比如,在文学陕军品牌建设中,应大力扶持重大题材创作,改进文学奖项设置,引进高端人才,不断优化创业生态,推动陕西文学持续领跑全国;在陕北民歌、陕西戏剧等品牌建设中,应加强政策扶持,创新曲目内容和呈现方式,加大推广力度,推进传统艺术和优秀民间艺术活态化传承、市场化转化;在长安画派品牌建设中,应创新作品题材,拓展传播渠道,探索品牌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持续提升陕西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在西部影视品牌建设中,应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媒介,培养集聚优秀人才,着力打造精品影片,加强影视基地建设,健全与市场高度契合的现代影视生产传播体系。
二是扩大优质文化供给。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应进一步提质扩容,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广泛开展基层文化服务活动,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在文艺精品创作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突出原创性突破,推出一大批有筋骨、有份量、有温度的精品佳作,孵化一大批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优质作品,促进新大众文艺快速发展。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上,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加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扶持力度,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培育扎根基层的文艺团队,培养基层文化带头人,让优秀文化深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三是整合文化产业集群。围绕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以黄帝陵、兵马俑、秦岭、华山、延安宝塔等陕西独有的中华文化、中国革命、中华地理标识为重点,加强保护,科学开发,全域辐射,建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培育优质产业链条,发挥重点文化产业链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做强整个产业链条。推进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跨界联动、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不断提质增效。
拓宽国际传播渠道 扩大对外影响力
在全球化语境下,国际传播是文化建设的对外“窗口”,也是展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建设文化强省,应立足“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向西开放前沿的区位优势,着力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对外传播格局,让陕西文化成为展现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标识的重要名片。
一是建设国际文化标识。陕西文化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方面仍有一些差距和不足。应围绕进一步凸显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的核心价值,实施黄帝陵祭祀文化提升工程,深化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进秦岭国家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建构,提炼核心价值符号,推进时代化诠释,打造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标识矩阵,促进标识内涵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其在国际语境中的阐释力与感召力,持续提升文化标识的国际认知度与认同度。
二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在体系建设上,着力构建主流媒体与新兴媒体联动的融媒体传播矩阵,促进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优势互补,广泛搭建主流媒体与海外媒体合作平台,促进新兴媒体深耕社交传播,通过内容互推、话题联动,形成多层次、立体化传播链路,让陕西声音更响亮、形象更鲜活。在传播叙事上,创新话语体系,改进叙事方式,做好语言符号跨文化适配性转化,善用外脑外嘴外笔,以外国受众好理解、能共鸣的方式把陕西和中国介绍给世界。在传播方式上,办好对外传播报刊,做强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矩阵;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推出更多海外受众易接受、热度高、传播广的融媒体产品,不断提高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在国际性展会和活动品牌打造上,以共建“一带一路”为桥梁,高质量办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高端品牌展会,继续做优国风秦韵、丝绸之路万里行、丝路春晚等品牌。在文化出海工程实施上,加强文物、文艺、民俗等对外展览,推动更多优秀电影、微短剧、演艺走出去。在促进国际交流合作上,深化经贸、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构建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推动陕西文化在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系西北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