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17期 / 正文

​红色文化年轻化表达的逻辑理路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9-23 09:30 作者:高伟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宝塔山作为其标志性符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在数字化、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如何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使其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2025年清明节,延安宝塔山景区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游客通过VR设备“走进”1942年的窑洞,目睹冼星海在油灯下创作《黄河大合唱》;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研学课堂上,大学生用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中共七大现场,毛泽东同志的报告声与当代青年的讨论声在虚拟空间交织。当Z世代成为文化传承主力军,红色文化需要突破时空壁垒,在数字原住民的精神世界扎根生长。

红色文化年轻化表达的内在逻辑

在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浪潮中,延安红色文化正以创新姿态实现历史记忆的活化、代际传承的革新与精神共鸣的深化。以下从数字化重生、创新性表达、精准化共振三个维度,解析其在新时代的内在逻辑。

红色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正以数字化形式焕发新生。延安宝塔山作为革命精神图腾,其文化符号系统正在经历物质载体虚拟化、叙事方式场景化、价值传递互动化的三重转化。延安革命纪念馆推出的“指尖上的思政课堂”项目,将3.6万件馆藏文物转化为3D数字模型,学生通过手势操作即可360度观察延安时期的纺车、煤油灯。这种“可触摸的历史”使文物从展柜走向指尖,2024年上线以来累计播放量突破140万次,印证了技术赋能对文化感知方式的革命性重塑。

游客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承正经历创新性的表达重构。延安大学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建成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感染力。这一实践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表明延安具备将动作捕捉、虚拟现实等技术应用于红色文化教育的技术条件。这种“身体记忆”的构建,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知识传输模式,使抽象精神具象化为可体验的情感记忆。

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正实现精准化的价值共振。智媒时代的传播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内容为王”转向“关系为王”、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2025年的一项调研显示,68%的受访青年表示“希望通过趣味形式了解党史”,而“说唱”“脱口秀”位列“最期待的文化传播形式”前三。而B站、抖音等平台对红色文化创作的扶持政策(如流量倾斜、创作基金)也为UP主提供了实践空间。例如,B站“青春中国”专题页中,红色题材视频占比超40%,其中不乏用户自发创作的二次元动画、虚拟偶像解说等形式。这种“年轻语态+历史厚度”的融合,使红色文化突破圈层壁垒,成为青年群体的社交货币。

红色文化年轻化表达的传播范式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红色文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其红色文化承载着深厚历史意义。为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延安积极探索创新传播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轻化表达传播范式。

通过虚实共生技术构建数字孪生场景,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与交互映射。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打造的“数字延安”平台,集成5G+AR、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起覆盖宝塔山、杨家岭等多个核心景区的虚拟空间。游客通过手机扫描现实场景,即可触发历史事件全息投影:在枣园旧址扫描毛泽东同志故居,空中浮现1945年重庆谈判前夜的工作场景;在延河边扫描石碾,地面显现大生产运动中妇女纺线的动态影像。这种“现实触发+虚拟增强”的混合现实体验,使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党史”。

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沉浸式体验“红色教学场景”

依托算法推荐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的精准化内容投送与个性化传播。在数字化传播时代,算法推荐技术为延安红色文化的精准传播提供了新路径。例如,抖音平台依托用户画像和兴趣标签,向年轻群体推送“延安故事”短视频账号。今日头条通过LBS定位,向延安游客实时推送“革命旧址智能讲解”,使历史信息与地理场景精准匹配。学习强国APP运用协同过滤算法,为党员干部推荐“延安整风”专题学习包,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这些实践表明,算法技术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场景感知和内容匹配,正在重构红色文化传播的“人货场”关系,使革命精神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延安红色文化正通过跨媒介叙事构建IP宇宙生态,实现多维传播。陕西师范大学以延安红色资源为核心,聚焦关键人物、重大事件,打造系列文化IP,如将南泥湾故事转化为“奋斗精神”符号,适配全球青年追求理想的心理。陕旅集团则将红色地标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空间,通过数字建模技术复原枣园、杨家岭等旧址,形成“数字平行空间”,实现跨时空传播。这种“内容—叙事—受众”三维联动模式,推动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体验,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延安积极开发各类红色文创产品,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用品、饰品、玩具等中。还有一些以红色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动漫形象,被制作成玩偶、文具等文创产品,通过可爱、有趣的形象吸引年轻人了解红色文化。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商品,更是红色文化的载体,它们以一种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红色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红色文化年轻化表达精神内核的延续与再生

在新媒体浪潮席卷的当下,红色文化年轻化表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层挑战。这一挑战不仅关乎传播形式的革新,更涉及话语体系的转换以及价值共鸣的达成,其核心在于实现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延续与再生。

一方面,在话语体系转换维度,要从宏大叙事转向青春表达,拉近情感距离。红色文化的内核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但其表达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传统教材中的宏大叙事往往让年轻人觉得有距离感,难以产生共鸣。因此,年轻化表达的关键在于“说人话、讲真情、有共鸣”。

觉醒年代人物卡通形象文创

从“教科书语言”到“网感表达”的转变,是拉近与年轻人距离的重要一步。共青团中央的微博会用“这盛世如你所愿”来纪念周恩来总理,用“觉醒年代yyds(永远的神)”来评价革命剧,这种网络化表达迅速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让红色文化在年轻人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既让年轻人易于接受,又深刻地传达了红色文化的内涵。

从“单向说教”到“故事化叙事”的转变,符合年轻人的认知特点。年轻人反感空洞的口号,但容易被真实的故事打动。B站UP主“沙盘上的战争”用动态沙盘还原四渡赤水,通过生动的展示和详细的解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斗中。弹幕纷纷刷屏“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种叙事方式让历史细节生动起来,激发了年轻人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深刻理解了红色文化的精髓。

从“政治符号”到“情感共鸣”的转变,是红色文化打动年轻人的关键。红色文化要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内心,必须找到情感连接点。《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就义前的回眸,那一瞬间展现出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让无数观众泪目。弹幕刷屏“延乔路短,集贤路长,尽头皆是繁华大道”,这种情感冲击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有效,让年轻人在感动中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话语体系的转换,并不是对红色文化的矮化,而是让它以更亲切、更易懂的方式进入年轻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另一方面,在价值共鸣维度,红色文化要与青年成长同频共振,实现精神传承。形式创新和话语转换只是手段,真正的核心在于红色文化能否与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形成共鸣。今天的年轻人面临着就业压力、内卷焦虑等诸多问题,他们渴望找到精神支撑,而红色文化中的奋斗精神、集体主义、理想信念能提供这种力量。

从“历史精神”到“现实指引”的转化,让红色文化成为年轻人前行的动力。长征精神不仅是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更是一种“坚持到底”的人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延安精神不仅是革命传统,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存哲学。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自发将革命先辈的名言与自己的考研、考公经历结合,形成“精神充电”现象。这种转化让红色文化不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与年轻人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精神指引。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认同”的升华,使红色文化成为年轻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红色文化要避免成为抽象的概念,而应与年轻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相结合。例如,一些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红色跑团”,在马拉松中佩戴革命历史主题徽章,将个人锻炼与集体记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增强了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红色文化成为他们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志。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让年轻人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年轻人不仅是红色文化的消费者,也可以是创作者。大学生用说唱、漫画、同人小说等形式二次创作红色故事,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种主动创造不仅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也使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真正“活”在当下。红色文化的年轻化,不仅是传播方式的变革,更是价值内核的延续与再生,它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从宝塔山到直播间,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在不断变化,但其精神内核始终如一。年轻化表达不是对历史的消解,而是让革命精神以更鲜活的方式传承下去。我们既要坚守红色文化的思想高度,也要拥抱技术变革和青年话语,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新时代青年的血脉之中,激励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