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18期 / 正文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9-29 16:54 作者:刘桃李

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随着党执政时间增加和所处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作风问题越来越复杂地表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这一论断揭示了作风问题的本质内涵,为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抓住党性这一作风问题的本质,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才能推动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向好。

认清作风问题的本质内涵

作风反映的是形象和素质,体现的是党性,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党性。从概念上讲,党性是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特性的自觉表现,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最高利益的集中体现;作风则是个人或团体在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行为方式和处事风格。二者是“神”与“形”关系,即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本源,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党性“内化于心”,作风“外化于行”,体现的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具体而言,党性是作风的思想根基,党性修养不到位、党性意识淡化、党性原则松弛,必然会导致作风问题;作风是党性的外在体现,良好的作风是党性强、党性修养到位的外在表现,作风问题则是党性不纯、党性修养不到位的必然结果。

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拉家常,了解秋收情况。  视觉中国/供图

作风问题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的个人形象,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乎事业成败与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当前,经过持续整治,作风问题呈现出隐蔽性、变异性和反复性等新特征。传统的不担当、不作为、吃拿卡要等不良风气虽有所收敛,但出现了一些隐形变异的新形态,反弹回潮风险依然存在;检查过多过频、工作过度留痕、任务层层加码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仍然存在;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工作中重表态轻落实,有的还在变相地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服务群众方面,出现“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现象,客客气气踢皮球、拖拖拉拉耗时间、高高在上不服务。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表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保持定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同时,也应看到这些现象绝不仅仅是工作态度或行为方式的偏差,更是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党性修养的深层折射。因此,必须从党性的高度审视作风问题,既要纠治表象,更要触及灵魂。

把握党性教育的核心要义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对党员干部而言,党性修养是终身课题,是保持政治本色、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保证。具体而言,在面对考验时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为立身;在工作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原则,担当作为,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任务,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为立业;在表达观点时,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发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为立言;在一言一行中,严于律己、廉洁自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为立德。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是党的性质、目标、宗旨等各方面要素的综合反映。毛泽东指出,“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的性质”。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立身、立业、立言、立德,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延安宝塔山  冯雪峰/摄

党性教育是提升党性的有效途径,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党性不会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自然提高,而是在持续的党性教育中逐步锤炼铸就。实践证明,将党性教育作为终身必修课,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才能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总开关”问题;才能明心见性,在风浪考验中立住脚,在诱惑围猎前定住神,在复杂严峻斗争中保持政治本色。回顾百年党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把增强党员党性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才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延安整风运动整顿了作风、纯洁了队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反五反”运动、改革开放时期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三讲”教育活动等党性教育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了党的纪律,提升了党员干部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性教育,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党性教育活动,推动党性教育入脑入心。

以党性修养引领作风转变

党员干部的作风表现,本质上是党性修养的外化体现。抓作风建设,就要抓党性,就要加强党性教育。一是筑牢思想根基。要修炼党性教育这门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修养。二是强化刚性约束。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全面清理超标办公用房、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等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并通报领导干部违规聚餐饮酒问题,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等不良风气,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顽疾,直至化风为俗。三是规范组织生活。深化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防止表面化、形式化;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做到自我剖析见筋见骨、相互批评真刀真枪。四是强化正反教育。既要抓思想、塑形象、立标杆,又要抓警示、明底线、促敬畏。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促进广大党员、干部在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中养正气、祛邪气、固根本。

如何衡量党性强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从这一角度说,党员干部能否摆正公私关系,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是衡量党性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公而忘私的精神境界,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像焦裕禄那样“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坚持先公后私的行动准则,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群众利益优先、集体利益优先,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持公私分明的纪律要求,严守纪律底线,做到公款姓公、公权为民,一分一厘不乱花,一丝一毫不私用;坚持克己奉公的政治品格,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追求,面对诱惑时,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古人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私分明是最基本的政治操守,克己奉公是最根本的党性要求。过好“公私关”,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只有过好“公私关”,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党的领导必须更加坚强有力,党的作风必须过硬。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性问题是作风问题的本质,切实把党性修养作为终身必修课,在改革发展实践中不断锤炼政治品格,以坚强党性涵养优良作风。

(作者单位:渭南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