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产业生态是建设重点产业链群的重要支撑。优化重点产业链群生态,应着眼全局,面向未来,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前瞻谋划未来产业链群新格局,努力构建鼓励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本地产业优势的生态体系。
开放式生态系统
重点产业链群是一个有机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包括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
其中,内部生态是以链主企业为中心,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卫星式环绕周围,各类企业互利共生、竞合协同的产业链群。优化重点产业链群内部生态,主要是优化内部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关系或运行机制,提升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的凝聚力。
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镇 席荣新/摄
外部生态则是以基础设施、市场机制、营商环境、金融支持、开放制度等为支撑的多维经济社会生态网络。优化外部生态,主要是对支撑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的外部宏观经济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和提升。这种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交通、物流、算力等基础设施的基本支撑力,也需要市场机制的内生驱动力、营商环境的助推力、金融服务体系的保障力以及产业生态的包容力。
从全局和长远看,优化重点产业链群内外生态,是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的重要一环,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淤点、堵点有待打通
近年来,陕西持续加大重点产业链群建设力度。一批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高的产业茁壮成长,产业“裂变”效应逐渐显现。但客观地看,在生态环境建设上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短板。
基础设施系统性制约。省内铁路网络通达性不足,公路密度呈现区域失衡特征,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竞争力。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相对滞后,2024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货运吞吐量仅占全国总量1.45%,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全球化供应链的时效性需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数字核心产业规模小,数据应用水平不高。
西安高新区
营商环境有待优化。客观地看,我省在市场化配置、法治化保障、国际化对接等方面,与沿海发达省份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有的地方在招投标中设置种种限制条件,既存在隐性准入壁垒、监管执法标准不统一、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也存在一些市场主体信用建设缺失、合规经营制度、信用风险管控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同时,在一些经营领域存在前置监管、一事一议、一事一策等规则,对外来投资构成隐性“门槛”,影响了优质生产要素的耦合集聚。
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较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低端突出,且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高于大型企业。在创新金融产品方面,供应链金融平台融资金额仅超百亿元,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较小。全省数字金融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金融渗透率较低,金融数据管理、授权和使用仍需不断深化。金融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特别是对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支持不足,制约了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的整体质效。
区位优势发挥不足。陕西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际化物流体系不够完善,与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深度还需加强。2024年,中欧班列(西安)进出口总额为910.2亿元,其中陕西进出口货物371.9亿元,占比40.9%,本地货源占比较小,口岸经济能级偏低,对本地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够显著。外贸进出口结构不优,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够强。202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588亿元,同比下降27.1%。同时,产业标准体系尚未与国际接轨,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协同性不足,影响了产业链群跨国融合发展。
产业链内部协同不畅。上下游企业、产业间与区域间协同不足。2024年陕西重点产业项目600余项,但跨区域跨产业项目数量占比不足15%,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关中能源接续区和陕南绿色能源区的资源优势尚未实现高效转化。同时,创新要素流动不畅,资源禀赋优势地区与产业基础优势地区未能形成有效互补,制约了全省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提升。
多措并举“优生态”
优化重点产业链群生态,应从多维度全方位入手,着力构建立体化的优质生态体系。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陕西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强化西北地区枢纽功能。在铁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扎实推进西安“米”字形高铁枢纽建设,构建支撑陕西及中西部产业链间互通的交通网络。在航空基础设施方面,充分发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北地区重要航空枢纽作用,更好满足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运输需求。二是完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降低综合运营及用工成本。系统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化布局与智能化升级,构建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产业链上下游联通的开放型物流体系,持续降低综合物流成本、能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成本。三是统筹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夯实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秦创原、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平台,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创新,统筹规划建设以网络为传输动脉、云为融合基座、算力为关键支撑、数据为核心要素、安全为坚实屏障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吉利汽车宝鸡制造基地的车身总拼线
深化市场化机制改革。一是打造诚信为本的服务型政府,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边界。强化政务诚信建设,构建透明、公平、公正的政商生态。二是打破市场壁垒,积极推进链式招商。健全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的法规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扫清市场壁垒,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健全重点产业链投资合作促进机制。三是精准对接供给需求,推进链式创新。结合我省产业链群实际,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准确描绘重点产业链企业综合画像,深入分析企业潜在技术需求,优化高质量科技供给。
着力改善营商环境。一是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化营商环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产业链上下游域内外企业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营造公开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推行重点产业链进驻企业“全生命周期”审批服务改革,优化政府跨部门协同服务的制度机制。三是营造平等包容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合理缩减域外企业准入负面清单,废除隐含地方保护、指定交易等有违市场公平的规章制度;推动域内外市场高标准联通,加快国内外营商规则对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商事法律服务体系,为全省重点产业链向高端化、国际化转型提供跨域支撑。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强化供应链金融支持。依托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创新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业链票据融资等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的能力。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机制,设立重点产业链专项信贷资金,完善“投贷联动”机制,重点支持半导体、航空航天等战略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加快数字金融运用。建设“陕链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用数据,推进智能风控和精准融资,为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持续保驾护航。
系统推进高水平开放。一是构建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体系。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物流通道,充分发挥西安国际港务区枢纽功能,持续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运营效能,加快推进陆港空港协同发展网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国际化物流体系。二是建立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产业标准体系。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自由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重点在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促进制度性高水平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业标准体系。三是扩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程度。围绕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在半导体、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领域实施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创新海关监管模式,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
持续深化内部协同。一是推进产业链群内部协同机制创新。以“链长制”统筹布局,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抓好战略规划,行业专家负责创新协同,工作专班牵头做好部门间对接协同,形成多层面、全方位工作推进架构。具体讲,就是实行“动态跟踪”,建立涵盖核心指标的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监测体系;实行“动态评估”,开发产业链群数字协同系统,实时评估重点产业链群协同建设进度;实行“动态优化”,定期召开协同推进会,及时解决重点产业链群建设存在的问题。二是构建重点产业链群内部协同的制度保障体系。健全产业链工作机制,完善定期考核制度;实施“三挂钩”机制,即链长考核与重点产业链群建设进度挂钩、要素配置与协同成效挂钩、政策支持与评估结果挂钩,有效破解重点产业链群分割和要素流动障碍;构建“高校(人才基地)+链主企业”共同成长的人才培育机制,形成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