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强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支撑。应坚持创新驱动、问题导向,以系统思维推动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为推动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经济体系的“筋脉”
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体系的“筋脉”。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是加快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补强产业链都具有重大意义。
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的战略需要。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加速重塑,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纷纷抬头,逆全球化浪潮兴起。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围绕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等带来的不确定性不断上升,国内产业链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陕西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向西开放的前沿,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条,不仅是减少外部冲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技术人员对芯片产品进行出货前的测试 视觉中国/供图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产业链各环节高效协同、融合发展。补链强链是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通过强基础、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强化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外部风险,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坚持龙头带动,促进上下游企业、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能够加速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形成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为产业体系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抓手。补强产业链条,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精准承接,促进跨区域布局并整合产业链,能够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能够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跨区域协同布局,形成基于比较优势的垂直化分工体系,塑造“强关中、兴陕北、优陕南”的发展格局;能够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速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提升经济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关键环节易“掉链子”
近年来,陕西以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为重点,向新发力,聚链成群,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成效显著。但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激发新兴产业发展动能、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与转化还需加强。一是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供应链安全风险高。在高端芯片制造设备、高端工业软件、特种新材料等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依靠进口。一些企业对颠覆性技术的前瞻性布局不够,短期内难以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壁垒和专利封锁。二是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产业痛点存在一定脱节,技术转移机构和复合型技术经纪人队伍数量偏少,风险投资对早期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度和容忍度不够高,科技成果不顺畅。三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近几年,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虽不断提升,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资金、人才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弱,自主创新意愿和能力不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较少,协同研发深度不够。
陕汽集团生产车间 冯雪峰/摄
产业结构“偏重趋同”与新兴动能接续不足。一是传统产业转型阵痛期长。传统能源化工产业比重依然较高,个别领域产能利用率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偏短。一些地方在产业规划和布局上存在跟风现象,导致产业结构趋同,未能充分体现各自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差异化、互补性、协同化的产业链布局。二是新兴产业体量规模与集群效应不足。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核心竞争力仍需持续提升,产业链条不够完整,关键配套能力较弱,尚未形成类似长三角、珠三角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生态。三是未来产业培育面临挑战。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我省具备良好的研发基础,但产业化进程相对滞后。
产业链韧性与抗风险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一是关键节点“断供”风险较高。在高端芯片、核心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对单一国家或少数供应商的依赖度较高,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不足,一旦遭遇“断供”,将对省内重点产业造成冲击。二是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有待加强。供应链体系和特定产业高度集中于若干重点经济区域,这种布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使得区域性风险通过产业链传导,甚至可能放大为系统性风险。三是风险监测预警与韧性建设较为滞后。覆盖全省重点产业链的实时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有待完善,产业链备份如替代供应商培育、柔性生产能力建设等投入相对不足,对产业链全链条的脆弱点识别和韧性提升需加强系统规划。
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深度广度不足。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陕西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但仍有不少传统产业尚未实现系统性升级,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一是产业链数字化渗透率不深。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和应用深度不够,设备联网率、数据采集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等指标与先进省份存在一定差距。二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困难。当前仍存在区域与行业发展不够均衡、资金成本负担沉重、融入产业链协同生态困难、转型内生动力不足、数字化人才短缺等问题。三是数字产业化能级有待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匹配,赋能作用尚未完全发挥,数字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待增强。四是数据要素价值挖掘与治理体系较为滞后。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缓慢,跨产业链的数据共享流通机制不畅,数据确权、定价、交易等基础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
精准施策“疏堵”“镇痛”
补强产业链条,需坚持系统思维,聚焦关键环节,针对产业链各环节“堵点”和“痛点”,精准施策,切实做到“补链、强链、延链、育链”。
突破关键断点,筑牢安全根基。针对核心技术“卡脖子”和供应链韧性不足的短板,需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安全体系。建立省级“卡脖子”技术动态清单,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吸引全球顶尖团队联合攻关。对国产首台套设备加大采购补贴力度,加速实现半导体设备等领域的进口替代。实施“链主企业—中小企业”融通计划,对通过供应链认证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确保二级供应商稳定性,系统性化解“断链”风险。
激活创新引擎,提升价值能级。为解决创新转化率低与价值链位势薄弱问题,须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升级秦创原总平台功能,设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模式。依托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建设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提供从实验室到量产的全流程中试服务,压缩转化周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研发费用税前抵扣政策,对年研发投入超过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地方税收留成返还。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比如推行“双栖人才”计划,允许科研人员保留编制入职企业并获取股权激励。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大力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
秦创原 · 金湾科创区
拓展高附加值环节,优化区域协同。在价值提升维度,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重点制造业企业从传统设备制造向高附加值服务型制造转型,通过数据驱动的预测性维护、柔性化生产与定制化服务延伸价值链。在空间优化维度,建立“关中—陕北—陕南”协同机制,关中打造先进制造业大走廊,陕北推动煤化工向聚烯烃、碳纤维等高端化工产品延伸,陕南建设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生物医药精深加工基地。通过“飞地经济”政策,吸引陕北能源企业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实现创新资源跨区域共享。严控同质化项目审批,建立差异化产业考核指标。
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强省内34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方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一批旗舰型产业项目,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做强做优太阳能光伏、乘用车(新能源)、现代化工等特色新兴产业链。另一方面,精准布局未来产业,形成光子、氢能、增材制造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增长极,重塑全省产业竞争力版图。优化金融支持重点产业链发展模式,以光子产业链、集成电路及半导体产业链为重点,构建多层次融资支持政策体系,指导金融机构将技术专家意见嵌入授信审批、风险管理等内部信贷流程,构建与科创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覆盖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体系。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