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阶段,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成为衡量经济实力的关键指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占据产业生态枢纽地位,既是整合资源、制定标准的引领者,也是维护产业链韧性、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力量。培优做强“链主”企业,对于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产业集群的“灵魂”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与国、省与省之间的经济竞争已从企业间的比拼转向产业链整体实力的较量。在此背景下,大力培育“链主”企业,对于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筑牢产业链安全屏障的核心支撑。陕西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装备制造业聚集地,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产业受全球供应链波动、技术壁垒等外部风险影响较大,而“链主”企业凭借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力,能够统筹协调原材料供应、核心零部件生产、终端市场开拓等全链条资源,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比如,在能源化工领域,“链主”企业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主导形成从资源开采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在装备制造领域,“链主”企业能带动本地配套企业协同发展,降低核心部件“断供”风险,为产业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中欧班列“长安号”
集聚创新协同效能的关键枢纽。陕西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高校、科研院所密集,创新潜力巨大,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本地转化率不高的问题长期存在。“链主”企业作为连接创新与市场的桥梁,能够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其他要素资源,牵引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能够通过开放研发平台、提供试验场地、共享市场信息等方式,引导创新资源向产业需求聚焦,推动“卡脖子”技术在产业链内协同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线转化,让陕西科技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核心引擎。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而“链主”企业是产业集群的“灵魂”。当前,陕西正着力打造关中先进制造业、陕北能源化工等重点产业集群,“链主”企业能够通过集聚效应吸引配套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中,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的产业生态。在这一生态中,企业间可以共享基础设施、技术资源和市场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协作效率,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比如,在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链主” 企业能促进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环节紧密协作,推动产业集群从“企业集聚”向“功能融合”升级,从而提升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从当前发展形势看,陕西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系统布局的关键时期。全球产业链重构为陕西承接产业转移、重塑产业优势带来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培育和壮大“链主”企业,既是应对外部风险、夯实产业根基的必然选择,也是激活内生动力、推进产业升级的战略抓手,对于陕西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抢占先机具有重要意义。
“枢纽”数量较少、辐射较弱
近年来,我省重点产业链群稳步发展、不断壮大,但在培育并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培育梯度存在断层,核心引领主体相对较少。从全省来看,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有规模无龙头”的现象。比如,集成电路产业,虽已形成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产业链雏形,但具有全局掌控力的“链主”企业较少,上下游配套率不高,在高端芯片领域仍依赖外部技术输入。在装备制造领域,“链主”企业多集中于整机生产,对核心零部件、高端材料等环节的掌控力不足,尚未完全形成“上下联动”的产业治理格局。
协同机制不健全,“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不够。一些“链主”企业与配套企业仍停留在简单供需合作,深层次协作较少,融合机制不完善。比如,汽车产业集群中,个别龙头车企本地配套率不高,汽车芯片、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主要依靠外部供应,而省内中小配套企业因大规模量产能力要求高、技术标准与安全认证难等条件限制,难以进入其供应链。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吉利等龙头车企总部分别在广东和浙江,全国多点布局汽车基地,存在投资转移、产品转走的风险,一些本地零部件配套企业也存在伴随外迁可能,不愿进行大额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影响了产业链规模扩大、效率提升。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创新带动乏力,技术攻坚需进一步加快。“链主”企业在研发投入结构上存在一定程度失衡,重应用轻基础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链主”企业技术研发多聚焦于生产线改造等层面,对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进展缓慢,导致产品在高端市场竞争力不足。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链主”企业间缺乏联合攻关平台。如光伏与储能产业技术标准不衔接,制约了“光储一体化” 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政策统筹不足,一些机制断点仍需补齐。一些地方在“链主”培育中,系统规划、协同发力不够,导致企业为争夺“链主”项目进行“内卷”式竞争,影响了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在“链长制”实施中,部分产业链牵头单位尚未健全利益分配和考核督促机制,导致一些协同攻关项目难以如期完成。在跨区域协同方面,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与关中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本地资源向高端产品转化的渠道不畅,未能最大限度形成产业互补优势。
全方位提升“引领力”
做强“链主”企业,需从培育体系、协同机制、创新引领、政策生态等多方面发力,形成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格局。
构建分层分类的“链主”培育体系。立足陕西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实施差异化培育“链主”策略。对能源化工产业,支持龙头企业从资源开采向精深加工延伸,主导制定行业标准,带动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链条向高端化发展;对装备制造业,鼓励整机企业整合省内零部件资源,通过技术输出、品牌授权等方式培育配套生态,提升本地配套率。依托西安高新区、西咸新区等重点园区,建立“链主”企业备选库,对有潜力的企业提供“一企一策”培育服务,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资源。同时,推动科研院所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培育一批具有技术引领力的新型“链主”。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内进行Simoa单分子蛋白检测 席荣轩/摄
健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机制。针对区域产业差异,建立跨产业链协作平台,促进关中高端制造、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绿色产业优势互补。支持“链主”企业在省内布局配套园区,吸引中小企业入驻,形成“龙头引领、集群发展”格局。推广“链主发榜、中小企业揭榜”模式,定期发布产业链需求清单,组织省内企业对接配套。鼓励“链主”企业开放研发平台、测试设备和应用场景,与中小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对协同创新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建立产业链协同评价机制,将带动企业发展成效、协同创新成果等纳入“链主”企业考核,推动其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支持“链主”企业联合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高端芯片、高端材料、智能装备等“卡脖子”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设立产业链创新基金,由“链主”企业牵头,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链主”企业主导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制定行业技术路线图,规范产业链技术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对吸纳高校科研成果的“链主”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专项补贴,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优化支持保障机制。深化“链长制”改革,建立跨部门、跨地市的产业链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链主”企业发展中的土地、用能、人才等难题。加强政策协同,避免各地无序竞争。对“链主”企业的扶持政策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政策统一性和稳定性。优化营商环境,尽量简化“链主”企业项目审批流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对“链主”企业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保护力度。引导“链主”企业在省内合理布局,推动陕北能源产品与关中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