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18期 / 正文

“不虑于微,始成大患”

——作风建设要保有重视“小毛病”的警惕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09-30 09:51 作者:牟广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蕴含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原理。深刻理解和把握作风建设中的“小”与“大”,对于进一步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治“小毛病”防止“大祸患”。“疥癣之疾”常被人们用来形容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毛病,而“肘腋之患”则是指带有紧迫性的严重祸患,两者间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小毛病若不及时纠治,难免会发展成难以承受的恶果。现实中,“小节无害论”还有一定市场,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往往就是从“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一步步滑向了腐败的深渊,最终,将“小毛病”酿成了“大祸患”。无数案例证明,党员干部“违法”往往始于“违纪”。这是因为“小毛病”与“大祸患”同根同源、互为表里,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催化剂,而腐败行为反过来又会加剧这种不正之风甚至催生新的作风问题。

用“小细节”涵养“大德行”。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党性修养好、党性坚强,作风就会正派;党性修养差、党性不坚强,不正之风就会蔓延。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正是由于不注重“小细节”,把作风问题当作私事、小事,在生活中、工作上未能做到严于律己,进而败坏了“大德行”。无数事实说明,一个在小事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领导干部,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实践一再证明,坚强的党性,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职务的升迁自然增强,如果不能在崇德修身中涵养党性,不能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坚定信仰,不能在理论学习中保持清醒,无论过去是如何高尚、如何光荣,也难以避免褪色蒙尘。

做“小事情”赢得“大政治”。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正,人民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反之,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弱化,把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在一起,整天想着干“大事”,却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事”不闻不问,漠视了“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最终因小失大,严重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历史反复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以“小切口”推进“大工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以中央八项规定“小切口”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大工程”,正是以系统思维管党治党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破题之举,从点到面、以点带面,通过聚焦“四风”问题,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风政风焕然一新,民风社风向上向善,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实现重塑。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