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核心问题就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在日常,党员干部必须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个关键,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好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这一重要传家宝,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守正创新:坚持群众观点,坚守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对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概括,强调“正确的领导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才能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所以,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鲜明品格。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其基本内涵。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团结、组织和领导群众的工作方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干部走访村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弘扬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群众观点的最新运用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本立场、实践路径和价值追求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脉相承,又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展现了鲜明的人民立场。新时代,“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同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以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激发群众创造活力的引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深入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
以变应变:正确认识群众,把握形势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群众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践行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临群众多元诉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表达诉求的方式日趋活跃,解决诉求的期待日趋强烈,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安居乐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转变传统治理模式下,采用自我设计、大包大揽的工作模式,与群众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落差。要更加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顺应群众需求,推动工作往实里做、往深处走,推动观念从“端菜”到“点菜”的转变。
面临工作力量的变化。党员干部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问政问需问计于民”,更重要的是“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体现群众的参与力量,即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变,实现党员干部和群众双向发力。克服单打独斗、“两张皮”现象,坚守党和人民群众自始至终是一个有机整体,广泛凝聚群众力量,与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真正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将其集中起来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然后再回到群众中宣传贯彻落实,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面临工作方法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日益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践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既要“面对面”接触群众,也要“不见面”服务群众。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经常到网上开展群众工作,借助网络力量实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同群众“键对键”,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新的实现形式。
面临党员干部自身能力的挑战。作为群众工作的主体,部分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时存在意愿不强、作风不实、方法不多的问题。有些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自觉性减弱,需要群众参与的环节,搞形式、走过场;有些党员干部重管理轻服务,官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四风”问题,严重脱离群众;有些党员干部穿新鞋走老路,对群众多元结构的认知不足、多样诉求的认知不足、角色变化的认知不足,停留在传统的方式方法上,群众工作方法科学性不足等,党员干部亟需正视问题,与时俱进提升能力水平。
民呼必应:践行为民宗旨,提升服务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躬身实践中,增进群众感情、把准群众脉搏、精准服务群众,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日常,紧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事求是,聚焦矛盾问题,狠抓求真务实,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质量。
注重“真”,善用党的创新理论。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善学善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筑牢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中了解实际情况、掌握问题,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避免实际工作中的片面性、盲目性。并且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在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善于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将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作为不竭源泉,在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上取得新成效。
注重“实”,提升群众服务实效。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守为民服务的主动意识和为民办事的行为自觉,大兴实干笃行之风,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目标,将“人民满意”贯穿于群众工作的始终,将服务精细化,为群众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惠民生要有实在举措。推进一批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推动资源平台力量下沉,提升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实效,不装样子、不搞花架子,不搞政绩工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着力办好让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注重“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党员干部要积极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方式新手段,创新拓宽践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一是坚持发扬民主,实现有效沟通。把群众中成千上万个“诸葛亮”的智慧集聚起来,充分尊重群众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着力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评价权,从而增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二是加快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质量群众工作。通过移动客户端、微信等平台,开设网上举报、网上评议、廉政留言板块等渠道,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互联互通的群众工作信息化平台,推广应用“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等平台,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提高群众工作的便捷性和效率。三是善用法治思维,维护公平正义。“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党员干部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中,要善于通过民主法治来妥善协调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关系和矛盾。
注重“准”,深化运用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功。党员干部要提高调查研究的本领,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群众“咧嘴笑”的事情坚决做好,群众“撇嘴怨”的事情坚决不做。在具体工作中,将工作重心下移,凡事以群众需要为重,搭建多元化功能平台,创新贴心服务项目,打造高效能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四下基层”,为群众讲政策、引资源、解难题。聚焦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定期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研究确定服务群众的任务清单,跟踪形成任务落实的效果清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注重“常”,健全完善长效机制。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要健全完善群众诉求回应机制、干群互动机制以及群众评价反馈等机制。建立服务群众长效化机制,将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用群众满意的标准评判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得失。可以以座谈会、调查问卷、网上调查等形式对干部考核情况进行群众意见反馈,切实保证群众对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监督。建立并完善做好群众工作的跨部门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群众工作协调机构,并清晰界定协调机构的职责范围,落实政策制定、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工作,定期举行会议与信息共享,推动群众工作的高效开展。
(作者单位:商洛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