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陕西 / 正刊 / 2025年 / 第19期 / 正文

乡村有“戏”

来源:当代陕西 发布时间:2025-10-16 16:50 作者:本刊记者 周明明

蓝田县剧团成立于1953年,最初只是十几个民间艺人的小班子,在破庙里排练,靠煤油灯照明。70多年里,他们经历过礼堂中掌声如雷的辉煌,也熬过了市场化改革中无人问津的低谷。

剧团演职人员既是场控、后勤,也是装卸工。

初秋的一个下午,代桥村开始搭建戏台。工作人员两人一组,抬着钢管架,一步步拼接起舞台的轮廓。后台区域用蓝红条纹的塑料布围出临时的更衣区,戏服和日常外套并排挂在一条铁丝上。演职员们匆匆吃过简单的饭菜,便进入化妆、调音和布光中去。

上妆

还未开演,村里的老人们自带板凳,早早占好位置。他们大多穿着深色外套,手里拎着水壶和塑料袋,里面装着鸡蛋或面点,当作看戏时的零食。

自制外场“专座”

一辆卖油糕的三轮车小心翼翼地在人群边上行进,油锅冒着热气,不一会购买的顾客便把前往戏台的必经小路堵得水泄不通。

晚上七点半,锣声一响,戏正式开演。铿锵的锣鼓瞬间划破了乡间的宁静。

惠民演出

现任剧团副团长刘晴晴,从11岁开始学戏。为演好“周仁”这个角色,反复揣摩“唱、念、作、打”中的每一个细节,逐渐形成“以情运腔、以腔揉情、从容大度、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现在她常通过网络短视频平台直播秦腔表演,吸引了许多戏迷。

经典秦腔《火焰驹》上演,村民看得入神。

台上唱着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台下是炊烟袅袅、生活琐碎。幕间休息时,武生演员把中药罐放在热水桶上保温,花旦则拿起钩针编织起毛线拖鞋。

痴迷的小观众

“风雪中搭台,深夜里改戏,夏熬酷暑,冬忍严寒”这份苦,只有亲历者才最明白。

中场小憩

剧团演员平均年龄40岁,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对这些演员来说,演出费是唯一的经济收入。

演员在休息间隙拍摄短视频

“下一站杨庄村”。

夜雾渐浓,卡车载着戏箱行过乡间小路。这些穿梭于戏台与田埂之间的身影,正以最质朴的方式,延续着千年雅韵。

责任编辑:刘洁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