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率高,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库”,药用动植物分布广泛,是传统中药材的重要产区。推动秦巴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大量优质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还能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探索有效路径。
潜力巨大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秦巴地区中医药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24年,汉中市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52.0%,中成药产量同比增长51.1%;安康市医药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60.8%,增速超过其他产业链。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以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生态康养为重点的产业链群,必将为秦巴地区经济腾飞注入强大活力。

秦岭山脉
大健康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不断提升,大健康产业飞速发展。中医药养生以“治未病”的优势,在大健康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秦巴地区以其丰富的生物资源、良好的养生环境成为未来生态康养的优选区域。以中药材种植养殖为基础、深度加工为重点、生态康养为依托的新健康养生产业链条,必将成为秦巴未来发展的一大亮点。
生态涵养地产业发展的有益实践。由于生物资源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的刚性限制,秦巴地区产业发展受到不少制约。因地制宜发展中医药产业,既能充分利用良好生长环境,种植并向社会提供优质药材;又能避免滥挖滥采,减少人为破坏,有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欠发达地区化“劣”为“优”的有效路径。秦巴山区多为精准扶贫前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山大沟深、立地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同时,这些地区又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种植和养殖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种植养殖、加工以及健康养生产业,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将立地条件劣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径。
短板待补
近年来,秦巴地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供应链,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同时,在产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资源丰富、加工不足。秦巴地区拥有药用植物资源超过1200种,中药材年产出量较大,是传统中药材重要产区。但产业化基础较为薄弱,中药材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大多成品如汉中元胡、安康葛根、商洛连翘等,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总体较低。
潜力巨大、支撑不足。秦巴地区生态环境良好,中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受区域经济条件限制,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型人才、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制约了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洛南农民采摘五味子
体系完整、龙头不强。秦巴地区医药饮片、提取、成药及其他功能性产品生产体系相对完备,但产业聚集度不足,龙头企业较少,规上企业实力不足,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品类众多、标准不全。秦巴地区以葛根、绞股蓝、天麻、黄连、厚朴等药材为主的药材品类丰富、质量较高,在全国药材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但药品生产管理不够规范,一些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标准还不够健全。
提升内涵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短板,需紧紧抓住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结合点,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新机制,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内涵。
完善统筹推进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建立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成立工作包抓专班,明确产业联络员,细化各方协同责任,加大督促推进力度。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建立包容审慎监管和公平评价制度。针对产业链堵点和痛点,实施一事一议、一人一议等制度,充分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加大联合攻关力度。整合本土科研资源和力量,引导本地企业与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药材协同创新联盟”等研发平台。建设一批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聚焦现代生物技术、中药创新药、大健康产品等方向,推进跨学科、跨机构联合攻关,积极研发具有巨大潜力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
扶持壮大中医药企业。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难题。扩大产业保险、担保的覆盖范围,降低企业因市场风险或自然灾害造成的经营损失。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中医药产业招商优惠政策,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秦巴地区。
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引导中医药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构建完整的中医药产业链。鼓励企业开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开发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保健品、化妆品等多元化产品。加强中医药与康养、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中医药文化体验项目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大型智慧化秦巴中医药交易市场,打造集中药材交易、展示、仓储、物流、质检、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平台。加强市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市场准入、质量检测、价格监管等制度,保障市场交易公平、公正、公开。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构建“产地+加工+仓储+配送+监管”模式。着力打造线上销售平台,培育跨境电商体系,服务国际采购需求,对接阿里、亚马逊、上合等跨境平台,实现标准对接、合规通关。
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措施。推进政策配套、资源整合、需求对接,实现“引才、育才、培才”协同联动。对“研发攻坚类”人才,采取软引进模式,异地攻关、离岸创新,着力突破核心技术问题;对“跨界融合型”人才,采取项目合作方式,实行专家策划、操盘手对接资源、地方指导培养;对“产业管理类”人才,采取引进、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加大经费、职称等政策支持力度,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