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数十日的阴雨天给隆太塬的果农带来许多不变,“不下雨,就算是好天气!”上常村果农王保军一边剪着果柄,一边说道。

硕果累累
这秋淋可把王保军愁坏了。趁着天放晴,他连忙叫上几个邻居亲友开始采收苹果。六七个人都是摘果子的老把式,一进果园,不用专门分工,默契十足。女采下,男采上,腰不好的扶梯传递,另外两个搬运装车,一气呵成。

装运
王保军从1990年开始种苹果,最初种了5亩秦冠,后来随着秦冠的没落,改种了富士。
好在这些年黄陵苹果名声在外,不愁销路,果子基本上提前就被代办或村里的果商订下。如果价格不合适,就进冷库,等待更好的时机。今年的高次果价格已定,拉到院里稍加分拣便能出售。

王保军边分拣苹果,边等待果商上门。
“我女儿学医,从大学到研究生期间的学费、生活费,全靠这片果园。”如今女儿已在西安安家,这片功勋老园,也将在采摘后正式“退役”。
休息间隙,王保军拿起一个被冰雹打过、带着疤痕的苹果,在衣角上蹭了蹭,“咔嚓”咬了一口,嘴角溢出些许果汁。他品味着说:“别看长得丑,可经了一年的日头雨水,甜着呢!”当被问及何时“退休”,他笑着摇摇头:“我今年56岁,在村里还算年轻人哩!”
在隆太塬上,像王保军这样的“年轻人”并不少见。农业人口虽然在减少,但新技术的注入,正让果园焕发新生,也让他们看到了坚守的希望。
王保军之所以放心让老园“退役”,是因为他的新标准果园明年就要挂果了。

“丰景”如画
这片新园,从矮化苗、防雹网到支架系统,都有政府补贴。2021年以来,黄陵县围绕“五新”果园建设,全面推进老旧果园改造。
田间地头,羲牛智能研发生产从种植到收获全流程的智能机器人,产品包含授粉机器人、梳果机器人、打药机器人、无人运输车等十余款产品正逐渐应用。

精挑细选
景曦苹果试验站内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采用魔星、瓦格威宁等品种,可以实现不套袋栽培。
……
正是这些技术让苹果产业逐渐减少对传统要素的依赖。也是黄陵县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筹码之一。
“矮化树好打理,再加上机器人帮忙,我感觉我能干到70岁!”王保军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