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荔县注重破解农村后备力量匮乏等难点问题,构建以“优选、精培、严管、活用”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模式,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养高、带富能力强、为民服务实的后备力量队伍,有力推进党建“留心护根”工程“强基层、强队伍、强服务”主题党建活动落实见效。
一、聚焦“优选”,激活村级后备力量蓄水池
构建制度体系。印发《关于实施“165”村级后备力量培养计划的意见》,即:围绕“1+”思路发展需求,从热爱农村事业,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村优秀年轻党员、团员中选拔和培养一批村级后备力量,通过实施“能力提升、结对帮带、育苗实练、新生力量、动态管理、待遇保障”六大工程,利用1至2年时间实现全县培养500名以上高素质村级后备力量。明确选拔标准。坚持把政治合格作为选拔的根本标准,推行支部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党委考察的“三荐一考”模式,选拔出政治素质高、群众口碑好、热心村级事务、致富带富能力强等优秀人才631名。拓宽选拔渠道。将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作为重点进行全覆盖摸排,对有服务家乡意愿的优秀人才纳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机关下派、内部培养、对外回引、统筹储备“四个一批”举措,全方位、多维度选拔村级后备力量。截至目前,全县631名村级后备力量中,机关下派41人,内部培养165人,对外回引105人,统筹储备320人。
二、聚焦“精培”,打造村级后备力量育才链
开展精准培训。依托西农大、县委党校和镇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采取“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线上学习+线下培训”等方式,为后备力量开设政策理论“基础课”、破解难题“公共课”、基层党建“必修课”、产业发展“专业课”,630余名后备力量在提高政治站位中“赋能”,在掌握新思想中“加力”,在“修炼”基本功中“提升”。实施结对帮带。健全完善后备力量“1+N”培养体系,由镇(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包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等担任“导师”开展“传帮带、定岗位”和“牵手育才”活动,采取“手把手教、全方位带”的方式进行“精雕细琢”,真正将帮带工作从“纸上”落实到行动上。推行立体实训。探索建立17个后备力量“孵化”基地,扎实开展实践锻炼和轮岗历练,一方面因人而异安排到村级治安维稳、脱贫攻坚等岗位跟班学习,使其经风雨、长见识,练内功、长本事。另一方面综合每名后备力量个性特点等因素,适时安排到镇(街道)机关进行轮岗历练,帮助其熟悉流程、掌握要领,提高实际本领。
三、聚焦“严管”,织密村级后备力量强才网
加强梯次管理。按照“村有档、镇(街道)立册、县建库”的方式,对村级后备力量建档立库,实行“一人一档”管理,县委组织部负责综合指导、规划制定、跟踪督导;镇(街道)党(工)委负责选育管用具体实施与把关;村党组织负责日常管理、重点培养、动态评估等工作,充分实现每名后备力量有人管、管得好。从严考核管理。推行村级后备力量“月度双评”和“年终评议”管理机制,每月由培养联系人和村党组织对后备力量履职、协作、服务等方面进行“双评”;每年底围绕政治素质、道德品行、能力水平、群众口碑等内容,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对后备力量进行一次年终民主评议,选培典型,示范带动,构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坚持动态管理。坚持“相对稳定、动态管理”原则,结合每月双评结果,在年终评议中,对评定为不称职等次的后备力量,取消资格,及时调整出库,由村党组织择优重新推荐优秀青年进行补充,确保村级后备力量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着力夯实人才发展根基。
四、聚焦“活用”,铺就村级后备力量成长路
制定成长计划。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综合每名后备力量成长经历、发展潜质等因素,制定“补缺式”成长计划,推动靠前使用。每季度召开一次谈心谈话会,采取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定期回访等方式,综合掌握后备力量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及时更新培养计划,提升成长速度。加大成长保障。注重在政治上激励,加大在工作中支持,将考核优秀的村级后备力量在入党、评先上给予优先考虑。同时结合实际,鼓励引导村级后备力量领办实体、创办产业,强化在资金、技术、待遇等方面的保障,带动资源向农村汇聚,着力把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成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畅通成长渠道。按照“备用结合、使用优先”的原则,在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两委”干部职位出现空缺时,通过法定程序优先选拔政治过硬、本领过强的优秀村级后备力量进行增补;在考录公务员、事业编制单位时,拿出一定名额定向招录优秀村干部,确保培育一批成熟一批,成熟一批使用一批。
(供稿:大荔县委组织部 )